專欄 Columnist

二十一世紀的死亡之舞

在探索的路上

2020/05/21

LINE分享 FB分享

瑞士琉森是個生氣蓬勃卻充斥死亡意象的美麗城市。一九八七年我為旅遊節目《世界真奇妙》初次到訪,就對那世界上最哀傷動人的垂死獅子紀念碑及優雅獨特的木構廊橋一見傾心。

建於中世紀的「卡貝爾橋」是琉森地標,廊橋屋頂下的一百多幅歷史事件三角彩畫則繪於十七世紀。當時協助節目拍攝的國家旅遊局導遊十分認真,一幅一幅為我詳盡解說,沒想到一九九三年一場大火,讓這些珍貴繪畫與木橋付之一炬。我一九九九年再訪時,廊橋已重建還原,但搶救修復的畫作僅餘三十幅,回想初訪所見,一切都是無常。

其實琉森還有個歷史同樣悠久的廊橋「穀糠橋」,椽梁間有六十七幅木板彩畫(現存四十五幅),主題「死亡之舞」與十四世紀的黑死病有關。畫中描繪人們日常,身邊卻時時圍繞代表死神的骷髏人,旨在提醒人們生命脆弱,死亡無所不在。

現代醫學發達,以往覺得死亡距我迢遞,這些古老「文宣」遠不如橋外的湖光山色與城景吸引人,因而每回走過穀糠橋,我總無法耐著性子仰頭細看所有的畫。

反倒是去年夏天在琉森州政府里特徹宮,我難得近距離好好欣賞了一系列由雅各布.馮.維爾繪於十七世紀初的「死亡之舞」油畫。畫中不論教皇、國王、貧民甚至孩童,都與骷髏人拉扯共舞,「死亡之前人人平等」的意味顯而易見。

由於展示處是鮮少觀光客的昏暗古建築內廊,我總算第一次在觀看「死亡之舞」時,感受到一絲悚然涼意。

如今經歷數月的新冠世紀疫情,若有機會再次面對這些畫作,感受應大不同了。卡繆曾在小說《瘟疫》中寫道:「既然得親眼見到某人死亡,這個死去的人才有重量,那麼這些散布在歷史當中的一億具屍體,不過就是想像中的一縷煙罷了。」我想不論任何人,都得直面死亡與死神共舞,或像英國首相強生一樣鬼門關前走一遭,才能夠謙卑的認清死亡不只是統計數字吧。

只希望我的死神能像《第六感生死緣》的布萊德.彼特一樣迷人。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