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捕魚智慧的奧妙

傳統捕魚法 蘊藏奇妙科學原理

2020/05/06

  • 文字 / 楊育禎
  • 攝影 / 原住民族雲端科展
LINE分享 FB分享

扭腰撒網,網子在空中畫出美麗的弧度後落水下沉,捕獲魚群讓族人溫飽生活。看似傳統古老的捕魚方式,其實隱含著科學設計原理與技巧,透過實驗與訪談,更能了解原住民族們的捕魚智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讓原住民族們發展出狩獵、捕魚等不同生活方式。花蓮的阿美族人,每年5、6 月稻子抽穗的時節,會在溪流出海口舉辦「捕魚祭」,祭祀海神祈求漁獲豐收。

定居於高雄那瑪夏的楠梓仙溪兩側的卡那卡那富族,因溪流潔淨清澈,蘊藏著豐富的魚、蝦、蟹類,讓他們也發展出捕魚智慧,每年約5月舉辦「河祭」來祈求河神讓年年豐收、平安。

2016 第七屆原住民華碩科教獎中, 學生們以「Tafukor 魚我-阿美族八卦網所蘊含的科學原理」為主題,進行訪問、紀錄、野外實驗、室內實驗及文獻研究,探討八卦網的科學原理。

卡那卡那富族用來捕魚的工具則相當多元,如柴火把、撈網、魚叉、魚藤等,原始傳統而富有變化的方式,則呈現出不同的捕魚智慧。

撒網也有大學問

「扭腰撒網」這動作看似平凡無奇,但其實需要經驗與技巧,才能撒出又大又圓的網,而撒出的圓形越大,就能捕獲越多的魚,其中更蘊藏著許多設計智慧與科學原理。

八卦網在阿美族語中稱為「Tafukor」, 是傳統的捕魚方法。研究中將自製「塑膠袋八卦網」及「網狀沉水八卦網」來進行實驗, 並運用電腦軟體Tracker分析, 使其更能了解八卦網的使用及科學原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科學實驗來驗證

八卦網設計成圓形,符合數學中的「等周定理」。「等周」意思是在周界長度相等的封閉幾何形狀之中,以圓形的面積最大,所以當網子撒出去張開的面積達到最大時,就可以捕獲到最大面積的魚群。耆老展示的12 呎八卦網,重量有8 台斤,鉛錘重量占很大比例,快透過實驗1 至3 來更加了解八卦網的科學原理。

實驗1:撒網軌跡量一量

在12 呎八卦網綁上較大的偵測點,並綁上16 個偵測點。請耆老撒網,現場攝影後將測量數值輸入 Tracker 軟體,分析八卦網的軌跡,並繪製成統計圖,可得知撒出的八卦網軌跡不是典型的拋物線,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的角度較平,網子到達最高點後,開始下降為第二階段,第三階段下降角度變大,快速下降。並可看出撒網角度越大,飛行距離越遠,飛行的最高點也越高。

實驗2:撒網方式比一比

利用桌球網做一個直徑35 公分的圓形網,綁上8 個螺帽模擬鉛錘。在65公升透明箱子裝7 分滿的水,架設相機拍攝影像。第一次實驗為直接平行於水面上放開,第二次實驗則是旋轉入水,模擬撒網的方式,再將影像及數值輸入Tracker 軟體分析鉛錘軌跡,可得知旋轉入水所呈現出來的是接近鐘形,第一階段先大面積的展開,第二階段垂直下降將魚兒全包在裡面,第三階段再一次內縮,可完美將魚兒網在裡面。

實驗3:網墜數量有影響

將塑膠袋剪成半徑10 公分的圓形狀,中間剪出許多小洞,模擬八卦網網子。在圓周相對的地方夾上長尾夾,分別使用 2、4、8、16、32 個夾子模擬鉛塊,從距離桌上1 公尺的地方將其撒向方格紙上測量網子張開的面積,可得知夾子數量越多,模擬網子撒出的面積越大就也越圓。


永續漁法需你我來傳承

河川、海洋汙染及工、商業化的發展,使得傳統漁業逐漸消失。透過此研究也期盼呼籲大家能重視水汙染問題,並從自身減少汙水排放開始及推動河川復育計畫等,讓傳統漁業再現生機。

阿美族人捕魚時,會以足夠溫飽為主,並將幼魚放生,如同現代宣導的「永續漁法」。未來或許可將八卦網與阿美族的捕魚方式轉型成觀光產業,使文化不斷傳承之外,也能讓更多民眾認識及參與阿美族的捕魚文化。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74期

八卦網小知識

由繩子、雙層網袋及鉛塊組成,捕小魚用細線、網目小避免小魚鑽洞游出;捕大魚用粗線,以免大魚將網子扯破。網緣圍繞鉛塊,撒出去容易張開,網袋朝內有開口,當網子落水,會成一個立體空間,鉛塊重力讓網子快速沉到水底,魚一旦入網就不易逃出。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