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藍底白字的藝術品指示路標,扮演導覽的路標角色,指示遊客漫遊島上的每個角落,感受當地人文景觀及周遭自然環境。
藍底白字的藝術品指示路標,扮演導覽的路標角色,指示遊客漫遊島上的每個角落,感受當地人文景觀及周遭自然環境。

藝術品充當路標的跳島遊

2019/11/21

LINE分享 FB分享

我漫步小島上的崎嶇山路、蜿蜒小徑,找尋散布島上四處的藝術作品。我每日搭船登島,先按照「瀨戶內國際藝術祭」(Setouchi Triennale)作品指示圖,規畫行程,再按照藍底白字的藝術品指示路標,尋找散布島上不同地方的藝術品。

一個路標接著一個路標,一個藝術品接著一個藝術品。當我專注搜索地圖上的藝術品位置時,不經意一轉身,可能就面對著一項戶外裝置藝術,或一不少心就擦身錯過心儀藝術家的作品。

我喜歡這種有意無意間的發現,猶如每年八月於蘇格蘭舉辦的「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的氛圍:「……絕大多數表演不在正式演出場所,而是街頭免費表演。只要是空間,就可能有演出:公園、公車站牌、大樹下、陽台,甚至廁所,都可能有不期而遇的驚豔演出。」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藝術作品指示圖,就如同是旅人的路標,指示遊客漫遊島上的每個角落。當你在藝術祭護照上蓋滿每個藝術作品的觀賞章,就等於是環島遊一周了。

島上漫步,需要體力,但沿途景觀千變萬化,樂趣無窮。道路兩旁是種類繁多的不知名野花、雜草、漿果,耳際不時傳來蟲鳴鳥叫;零星出現的農舍、菜園、田埂,點綴大地一片色彩繽紛。當下,我驚覺藝術品似乎是扮演導覽的路標角色,指引旅人探索周遭自然環境及人文景觀。

跳島飽覽水上風光

我每天從港口搭渡輪,在島嶼間跳躍旅行,飽覽瀨戶內海的水上風光。星羅棋布的大小島嶼,各有其獨特的風貌。

例如人口只有一百六十餘人的男木島,居民屋建在山坡上,彎曲的羊腸小徑,上上下下的石板路,若非沿路指示藝術品展示地點的路標,必然迷路。但是,無論左彎右拐、上坡下坡,三不五時總能看到海。男木島四處散布的藝術展品,還有微小咖啡店、茶室。這是一個似新北市瑞芳區九份般迷人,又更易迷路的小島。

直島是瀨戶內海內眾多小島中的熱門景點。島上不只有草間彌生的作品「南瓜」,其代表性的圓點圖案,更是無所不在。

但更吸引遊客的是日本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的清水模建築作品,島上有具代表性的「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倍樂生之家」(Benesse House)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和「安藤忠雄博物館」(Ando Museum)。直島有「安藤忠雄建築之島」的稱號,許多遊客都是衝著安藤忠雄之名而來。

不過,直島文化最鮮活代言人,非「直島百景畫家」岡崎貢石莫屬。他將自宅圍牆做為開放的畫廊,展覽他的「直島百景」畫作。他每天站在屋外牆邊,親自為過路遊客解說自己作品。他只懂日語,用靦腆表情、肢體語言,熱心替我介紹他的作品、指示畫中景點所在的方向。他笑容燦爛且帶著自豪的表情,指著報紙報導他的版面。八十三歲的岡崎貢石,正是藝術祭結合島嶼文化,與自然景觀成果的最佳註解。

感受當地文化底蘊

其實,許多著名藝術家的作品皆為戶外裝置藝術,終年無休的放置在公共空間,隨時供人觀賞。另外,許多著名的建築物,如男木島碼頭的遊客中心「男木島之魂」,是遊客爭相打卡的地標;豐島的「豐島美術館」是著名景點,激發觀賞者感悟生命初使的原生力。

女木島的「女木島劇院」,是日本藝術家依田洋一朗(Yoichiro Yoda)實踐夢想的作品;遊客可以坐在紐約劇院舊氛圍的戲院座位上,欣賞藝術家拍攝的紀錄片《四十二街的最後日子》(Last Days of 42nd Street)及無聲電影短片。這些常年展的藝術創作,多半取材自地方的風土人情或是藝術家展現生命的激情,觀賞者尤能感受到當地特有的文化和自然景觀。

三年一次的藝術祭,就如同百貨公司週年慶,盡全力整裝後再出發,催化更多遊客的到來。瀨戶內藝術祭,何嘗不是如此。因號召更多藝術家的參與、重整公共設施、動員社區民眾參與,使藝術和日常生活得以融合在一起。

事實上,非藝術祭期間,瀨戶內海小島的遊客較少、住宿較便宜,更適合悠閒的來此旅遊。如果你是藝術迷,平時來此跳島欣賞藝術,更能從容優雅的感受藝術創作的文化底蘊。即使你不特別青睞藝術,藝術品充當路標的跳島遊,絕對是一次難忘的優雅旅行。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