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的藝術遍路
2019/11/07
- 文字 / 梁旅珠
三年一度、第四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於日前落幕,今年我總算得以安排一趟嚮往已久的深度之旅,用九天時間走遍秋會期的十一個展島以及高松市區。
以往我對現代藝術有些抗拒,總覺得作品多半難懂,甚至毫無美感可言,很難打從內心喜愛,加上行前不只一位遊畢歸來的朋友對我說「覺得不怎麼樣」,讓我有點擔憂。沒想到這趟結合旅遊的藝術祭跳島行,卻讓我得到前所未有的感動……它並非來自對某些作品一見傾心的美感震撼,而是幾天下來觸動內心的點滴積累。
大多數作品,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深入了解該地人文風土後就地創造,並非只為藝術而藝術的強說愁,不但觸動人心,甚至直指內心深處。比方曾為痲瘋病隔離島的大島,以病患N先生七十年大島人生為主題的展品,讓人最感沉痛。
《伊吹之樹》位於伊吹島產院跡地,以鏡條與木條組合的生命之樹象徵母體子宮與產道,視覺上如萬花筒般絢麗讓人驚豔,也精彩呼應伊吹島過去的風俗與歷史。豎立在本島海邊的《天空織網》則是結合了數百位島民的「協同合作」,一百二十公尺長的彩色漁網由塩飽諸島十四個小島的漁夫共同編織,既代表島民與海洋的「羈絆」,創作過程中更聯繫了異島漁民的情感。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總監北川富朗先生曾說,針對人口外移、高齡化而失去活力,且多有近代負面遺產的諸島,藝術祭的目的是「讓島上年長者展露笑容、讓地方恢復自豪,進而構築島嶼的展望」,歷經超過十年努力,確實成果豐碩。
看著自己蓋滿章的藝術護照,每個章都代表著多日來揮汗行遍各島的足跡,我不由得聯想到「四國遍路」蒐集御朱印的集印帳。我想巡拜四國八十八個與空海有淵源的寺院,重點應不是藉由親自參拜各靈場以祈利消厄,而是在與弘法大師「二人同行」過程中的自我修行與啟發。或許瀨戶內藝術祭所匯積的充沛能量,也得透過遍路式的巡禮,而非匆匆跳遊三五小島,才會在你我內心爆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