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部落男人專屬的編織工藝 弓織
現代傳承不分性別 打造精緻獨特的背帶
2024/10/17
- 文字 / 林瑞珠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傳統臺灣原住民族的男人有其專屬的編織工法,除了一般熟知的藤編、竹編、網袋之外,泛泰雅族的男人特別擅長利用「弓織」編出紮實的織帶及背帶,以承載特別需要負重的籐籃、網袋等,以及女人織布所需的腰帶。
男獵女織,是過去傳統臺灣原住民族的分工,男人必須製作大部分的生產工具,包括女人的織布機、農具、及獵具等,其中織布機所需的腰帶、上山打獵裝獵物的網袋及農用籐籃,都需要編織出堅韌且負重能力強的背帶。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的男人,特別擅長利用弓織,編出又紮實、又能承載重量與力量的織帶、背帶,正因如此,有個說法是「弓織是傳統原住民族男人專屬的編織。」
弓織帶讓重物方便背負移動
花蓮明利部落的太魯閣族耆老朝秋開表示,「弓織帶」的功能是讓重物得以背負並移動,所以需要編得十分紮實、堅韌。尤其是打獵,為了負重能裝好幾隻獵物的獵人網袋,同時讓族人可以一邊在山林間跳躍行走,靠的就是一條編織堅實的弓織背帶。
獵人網袋的袋面是大約50公分的正方型,兩條弓織帶會分別綁在網袋的一端,在網袋中放入所要攜帶的東西之後,將網袋朝向對角對折,再依照裝載獵物的體積調整弓織帶的長短,即可背負上身。
至於織布機所用的織帶,因臺灣原住民族的工具多屬於移動式水平背帶織布機,機器構造上需要一條腰帶置於織女的腰背部與織布機之間,以拉直織布經線。出生於長濱部落的阿美族工藝師張秀蘭表示,此腰帶需要能夠承受織線的壓力,弓織腰帶正具備此種耐拉力,便可以作為織布機的固定支點。
臺灣原住民族的工具多屬於移動式水平背帶織布機,其中構造包含弓織腰帶,能拉直織布經線。
選支耐拉的竹子當織弓材料
想要編織一條弓織帶,首先要做一支能織布的弓。張秀蘭表示,弓,需要先將竹子彎曲形成張力,撐住經線並編織即成,也因此形狀如同弓箭一般,才有了弓織之名。張秀蘭擅長竹器編織,製作織弓毫不費力,剖竹、削竹,很快一支織弓就完美呈現。選擇竹子製作織弓,她以多年經驗表示,選用三年生的桂竹最為合適,如果想要張力再更強,則要挑選向陽面生長的竹子。
利用織布苧麻線材打造
傳統弓織的線材和織布一樣,都以苧麻為主,採自種、自製。苧麻長到一米後,便可以取其莖部來抽絲,經過剝麻、刮麻、績麻、紡線、軠線、煮線、等一連串處理過程之後,始能將苧麻的纖維捻成線。
排灣族編織工藝師徐輝峰表示,通常男人會用女人織布剩下的苧麻線,來編織網袋及弓織,直到近代有許多工業製造的線材之後,才有更多不同的線材選擇。
至於織法,弓織和一般織布一樣,都是經緯線的組合,要先構築經線,再讓緯線穿梭其中,只是兩者織法稍有差異,呈現成品也有不同,織布機做出來的布疋會呈現出經線的顏色,弓織則會呈現緯線的顏色。
徐輝峰表示,進行弓織很需要耐性,初學者必須兩線一針,慢慢織出基礎的斜紋織。他教學時要求的標準是盡量不能露出經線,每一針、每一排、每一線都要緊密壓實,過程不僅耗費耐心、時間與專注力,有時候甚至需要一些蠻力,難怪會成為男人的編織。
傳統的工藝精神 新一代的傳承
在過去原住民族的文物中可以發現,弓織帶的顏色多屬苧麻原色,徐輝峰表示,因為以前比較重實用性,不像現代線材顏色五花八門,加上工藝精緻化,可以透過不同顏色的搭配、加上不同織法的運用,讓現代弓織更加精美,織出不同花色的織帶。例如手機袋、手環等等,都是日新月異的創作。
至於傳承方面,出生於傳統部落的朝秋開分享,其手藝為家傳,自小耳濡目染,看父親製作各式工具,邊看邊學,16歲時,就可以做出適合上山打獵用的網袋及弓織帶。年歲漸長後,他感嘆現在想學習的族人很少,所幸現代已不再限制只能由男人製作弓織,他的女兒朝美芳眼看父親逐漸年邁,便主動學習弓織,讓父親感到欣慰。
太巴塱部落的阿美族人周志強看到賽德克耆老製作的弓織,進而拜師學藝,在部落開課傳授刀具及弓織帶的整套製作。
太巴塱部落的阿美族人周志強則分享,因為太太是南投仁愛鄉松林部落賽德克族人,他曾在部落裡看到耆老製作出來的弓織,當下覺得好看又實用,便拜師學藝,並將成品運用在刀背帶及竹簍,最近更受邀開課傳授刀具及弓織帶的整套製作。其他各地區的社區大學、部落大學,甚至個人工作室也都有開設弓織課程,儼然弓織已成為跨族群的工藝,可預見弓織未來將會繼續發展成更加精緻的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