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跨越大洋的板根之力麵包樹

通過南島語族的遷徙來到臺灣

2024/04/22

  • 文字 /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臺灣的街道公園或校園裡,經常可見葉大如盤的麵包樹,夏季結實累累,摘取食用,可以和小魚乾一起炒煮,也是花東原住民族人甚為喜愛的食材,它的葉片厚實寬大呈橢圓形,還能拿來盛裝食物,板根寬大厚實可以造船,是一種頗具實用價值的臺灣常見樹種。

臺灣的麵包樹(Artocarpus treculianus)乃波羅蜜屬(Artocarpus,因外型近似太平洋麵包樹(學名Artocarpus altilis)而長期被誤認,直到2018年中央研究院鍾國芳教授在夏威夷見到了高大壯碩、葉片寬大,當地人稱「Ulu」的太平洋麵包樹。起初不以為意,後來發現Ulu與他從小看到大的「麵包樹」不太一樣,於是展開一連串的追查研究,並接受臺東的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跨越大洋:南島植物研究調查計畫」委託,證實臺灣麵包樹是另一個波蘿蜜屬,乃菲律賓特有種。


鍾國芳認為南島語族的遷徙與擴散,和麵包樹的傳播途徑息息相關,因為麵包樹在蘭嶼達悟族人稱為Cipoho,與南方的菲律賓巴丹島上的居民說法不謀而合,兩地居民都是航海民族,也都利用麵包樹的板根來製作拼板舟,在語言及文化有太多的相似性,不難推測麵包樹正因南島語族的遷徙,而從菲律賓經由蘭嶼,被帶來臺灣。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9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