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竹東閒人」創辦人陳光斌、彭皓昀與團隊成員,策劃許多文化歷史走讀活動,期許深根在地,活絡家鄉文化。
「竹東閒人」創辦人陳光斌、彭皓昀與團隊成員,策劃許多文化歷史走讀活動,期許深根在地,活絡家鄉文化。

說走就走 好玩是活絡小鎮之始

致力深耕地方事——竹東閒人工作室

2024/01/05

  • 文字 / 撰文 / 蔡舒湉 攝影 / 吳金石 圖片提供 / 竹東閒人工作室 powered by 客家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一個看似無厘頭的地方走讀團隊,不拿補助,不揮舞「地方創生」的大旗,卻實實在在地把小鎮人情暖呼呼地兜成一起,用行腳流傳一個又一個文史故事。竹東閒人工作室主張,能做到有趣好玩、增加頻率,才能凝聚人情,讓地方更多精彩的人事物被發現。

冬日午後,「竹東閒人」兩位創辦人在工作室附近散步,一路上陳光斌隨性介紹地方文史,他手一指就是清朝蓋的水泥老屋,再一揮,又說這整排都是彭家的房子,帶出彭家是竹東最大家族,而望族之後正是彭皓昀,他悠悠踏入彭家蓋的竹東惠昌宮,戲台上的壁畫鮮豔繽紛,仙神個個慈眉善目,他笑著說繪師有情色漫畫背景,還幫觀音畫了大胸部。短短一段路,不時有鄉親冒出來打招呼,並相互以「閒人第O號」自我介紹,熱心地跟外地客分享竹東好據點,眾人信手捻來的導覽能力令人驚豔,也引人好奇為什麼願意將閒情付諸鄉土呢?

歷經3個時代的門牌,最上方是日本時代。

歷經3個時代的門牌,最上方是日本時代。

不閒不相識 地方青年回頭認識家鄉

「2022 年因為失業,我常參加光斌辦的免費講座或竹東農產品試吃活動,因為幾乎每一場都報到,久而久之就被他叫『竹東閒人』。」80 年次的彭皓昀現在本業是接案攝影師,擁有文創業和食品研究背景的他,因為不想受體制束縛,於是走向自由接案,他也在陳光斌號召下回頭審視自己土生土長的竹東。

陳光斌老家在新竹北埔,本業是清華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研究助理。他曾在中國深圳的玩具公司擔任業務,因為想陪伴孩子長大,於是回到家鄉竹東,並承接客委會計畫,協助推廣東方美人茶洗髮精、柑橘沐浴乳等,與此同時推動竹東地方創生工作站計畫,規劃拜訪耆老、講座與導覽等活動,累積十餘年社群行銷及業務推廣經驗。

「竹東閒人」創辦人陳光斌、彭皓昀與團隊成員,策劃許多文化歷史走讀活動,期許深根在地,活絡家鄉文化。

「竹東閒人」創辦人陳光斌、彭皓昀與團隊成員,策劃許多文化歷史走讀活動,期許深根在地,活絡家鄉文化。

彭皓昀對陳光斌的高效率執行力嘖嘖稱奇,往往他隨口說出一個點子,隔天神隊友就寫好計畫、發出邀請函了。陳光斌則推崇彭皓昀能以人類學、社會學角度思考社會問題,並提出有趣的觀點。他們都對客家、原住民、新住民、移工人權與生態等議題充滿好奇心,於是攜手在2023年2月正式創立竹東閒人工作室,並從5月後開始舉辦活動。

從好奇、好玩出發 多元發掘新鮮事

「其實很多在地的事情,不會因為你住比較久就比較了解。我們從好奇心出發,想用好玩的方式,讓大家在活動中對社區有更整體性的認識。」彭皓昀說。與一般文史工作者相較,竹東閒人工作室自費辦理活動,不申請政府補助,而活動主題也走高機動性的游擊路線,並非大議題下的脈絡式鋪陳。

陳光斌與彭皓昀解釋,因為補助案多需遵照申請單位的規範,光是寫計畫、審核過程就要耗費許多時間跟心力,沒辦法說走就走,今天提案、明天出發;另一方面,補助案受申請單位屬性限制,也容易流於單一族群論述,「各玩各的」,但社區裡的族群原本就是多元共融,例如竹東雖然是客庄,外省、新住民、原民等族群的觀點也不該被忽視,因此團隊希望用更全面的角度,策劃更多文化歷史走讀活動為社區深根,而地點也不限於竹東,腳步亦擴及峨眉、芎林、橫山等大新竹地區。

透過不同的走讀活動,可讓人與人之間連結,人與土地之間連結。

透過不同的走讀活動,可讓人與人之間連結,人與土地之間連結。

從各種活動如《閒原鄉走讀》、《老街走讀》、《偽走東南亞之吃爆鳳凰村》、《多管閒事講堂- 移工、族群與人權》等,都可以看出竹東閒人對多元族群的關懷。陳光斌難忘一次邀請賽夏族朋友來參與活動,同行者紛紛對賽夏族朋友提出母系社會相關問題,讓對方無奈地回應:「我不太懂為什麼一定要分爸爸還是媽媽的權力比較大,夫妻兩人就是互相尊重、分工合作。」這段話讓他意到,漢人常用自身文化建立觀點,激勵他創造更多場域,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和交流。

《偽走東南亞之吃爆鳳凰村》帶領閒人吃最道地的東南亞美食。

《偽走東南亞之吃爆鳳凰村》帶領閒人吃最道地的東南亞美食。

還有一次辦《閒人探墓筆記》走讀,陳光斌好奇賽夏族朋友會怎麼聆聽漢人講客家人將賽夏族趕離北埔的故事,結果發現對方樂觀、開朗,不會對那段血腥的歷史留下心結。「可能也是因為她本身是文化工作者,所以可以跳出被欺壓的角色,饒富興味地聽導覽,而不是往心裡去。」有趣的是,導讀老師原本要找自家祖墳,未料竟找到彭家的墳墓,並從墓碑觀察出先人的祖籍、是否跟原住民混血、官職以及對地方的貢獻等資訊。

回歸生活實境 高頻率維繫人際連結 

全客語導覽也是大膽的實驗,《無情客語走讀》採全程客語導覽,「無情」得讓許多想參加活動的朋友抗議聽不懂;其實活動出發點跟活化和深化有關,彭皓昀和陳光斌都是客家人,但自認客語說得不夠熟練,也有感坊間客語教材太過死板,所以希望讓有相同學習需求的人能在各種生活情境中自然地實際運用客語,而不是只能對課堂上僵化的單字囫圇吞棗。

《無情客語走讀》採全客語導覽,活動初衷是希望能在各種生活情境中自然地實際運用客語,而不是只能對課堂上僵化的單字囫圇吞棗。

《無情客語走讀》採全客語導覽,活動初衷是希望能在各種生活情境中自然地實際運用客語,而不是只能對課堂上僵化的單字囫圇吞棗。

《無情客語海陸腔- 漫遊田寮坑》的緣起,是請交大碩士生據他的論文舉辦導覽,那次有人幫父母報名活動走訪老家,有人帶小孩來認識家鄉,還有兩個年近六旬的小學同學不期而遇,在一片感動中居民驚喜端出熱騰騰的餛飩請客,讓眾人好不滿足。
然而,語言和議題都不是竹東閒人最看重的目標,彭皓昀說:「我們覺得頻率更重要一些,頻率高可以建立和維繫關係,擴展更多人際連結,所以花最少的力氣,把最多的事情做到最好,希望創造一個關心地方的社群。」他樂見曾合作的導覽老師被其他單位看見,而他印象最深刻的活動也跟相遇有關。

旅遊文學作家走進竹東閒人小鎮,分享百年前竹東人的故事。

旅遊文學作家走進竹東閒人小鎮,分享百年前竹東人的故事。

陳光斌與彭皓昀表示,一場成功的走讀活動講究美食、合理的價位,還要看導覽員的性格與分享的內容。團隊邀請的老師大多是素人出身,只要做過學術研究,或是關心地方發展,都歡迎前來主講走讀。而招生的對象則以當地居民為主,他們觀察學員以50 ~ 60 歲接近退休人士為大宗,各行各業都有,其中也意外發現許多前輩是高知識背景(竹科、工研院),這群前輩對文史與自然生態很有興趣,也樂於推廣有意義的社區活動。

「在台灣做那麼久的社區營造,我發現其實地方的文史資源都算豐富,但是缺乏轉譯。我們以熱情為出發點,希望大家能在好玩的活動過程,用更輕鬆的角度看待母體文化。」陳光斌說。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