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隱藏山中的水漾森林 苗栗三灣落羽松
隱藏山中的水漾森林 苗栗三灣落羽松(圖片提供/Go 阿綸旅人狂潮)

三灣 走訪山城 尋求伯公庇佑

2024/01/05

  • 文字 / 撰文 / 程品璿 插畫 / 徐筠婷 powered by 客家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位在苗栗縣最北端的三灣鄉,台三線貫通連結新竹縣峨眉鄉與純樸的南庄小鎮,可一路順遊波光粼粼的峨眉湖、走訪桂花山城。每年冬天,台三線一隅的大片落羽松漸漸變色,由綠轉為澄黃、逐漸變成橘紅,吸引大批遊人駐足,搶拍季節限定美景。

秋冬時節,除了賞楓外,「落羽松」也是近來很夯的旅遊話題,一棵棵高聳造景樹種,筆直參天、樹形優美。每當歲末寒冬,落羽松轉色為紅褐色調,看起來美麗極了!位在台三線101 公里處的三灣落羽松秘境,是一處私人莊園,主人在山谷裡種了300棵落羽松,縷縷陽光灑落大片樹海,映照出金黃色澤,宛如走入一幅美麗的油畫,充滿無限遐想。

變色的落羽松林倒映水中,層層疊疊抹上不同色彩,隨手一拍就像明信片般唯美(圖片提供/波比看世界)。

變色的落羽松林倒映水中,層層疊疊抹上不同色彩,隨手一拍就像明信片般唯美(圖片提供/波比看世界)。

坐擁景觀第一排 隱藏山中的水漾森林

落羽松主要生長在濕地,園內規劃了左右兩側水池,變色的落羽松林倒映水中,層層疊疊抹上不同色彩,隨手一拍就像明信片般唯美。水面上,成群的小鴨子悠游其中,戲水模樣讓人感到舒心自在。踩著輕盈的腳步遊園,享受被大樹包圍的感覺;悠悠晃晃登上觀景台,以居高臨下的角度將所有美景盡收眼底,排列整齊的落羽松拍出立體層次感。

落羽松因為種植在水裡,又被喻為「水漾森林」,時而群鳥飛過,激起一圈圈的漣漪。坐在高處賞景,冬日的暖陽將心中陰霾一掃而光,偶爾拂來清風,園區人潮雖多,拋開雜念徜徉在美麗的畫卷裡,也算是另類的鬧中取靜。除了落羽松,還可以看到肖楠、羅漢松及紫馬纓丹等植物,蘇盛泉喜愛花花草草,未來將更添盎然綠意,隨著季節更迭換上繽紛色彩。

伯公x 埤塘x 楓香 全家踏青楓之谷步道

距離三灣落羽松秘境不遠處的楓之谷步道,百年楓香樹加上多條步道交錯其間,因而取名為「楓之谷」。從台三線102.5 公里處的大河村叉路轉入,路旁有「天仁道院」的指標,接上八股農路即可看到楓之谷入口意象。水泥牆上寫著伯公、埤塘、老樹,等待遊人來一場知性探索,發掘與客家信仰息息相關的歷史文化。幽靜的山林風光相當優美,步道人煙稀少、保有原始自然風貌,可見豐富生態。

在台三線三灣路段養正三橋的下方,有一棵超過百年樹齡悠久的楓香樹,每到冬季開始轉紅,沉醉在大自然的詩情畫意中。這棵楓香樹在2011 年因染上病菌而逐漸枯死,樹幹漸漸腐朽掏空,後來由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認養,在樹醫師的巧手下恢復健康生長,如今,已經是枝葉茂密、巍然挺直。楓香樹下有一座石板砌成的伯公,隱蔽在青蔥山林間,庇護著農村客家人。

「伯公」為地方鄉里的土地神祇,與村民、土地有密切關係,庇護生活大小事。三灣鄉大河村的客家人利用在地石材蓋房子給伯公住,雖然規模不大,但是見證了先民移居拓墾的歷史,也能看出信仰對民眾的重要性。每逢重要節日,燒一柱香,虔誠祈求心中事,或是路過時雙手合十敬拜。隨著人口外流,曾經楓之谷的石板伯公也跟著荒廢,不過近年因步道整建而修復。

踏青徜徉森林浴 讓人驚奇的人文風景

楓之谷擁有寧靜怡然的步道,從入口意象出發,地圖標示這個區域有多條小徑交錯,每個叉路口都有指標。平緩的道路旁有小埤塘、楓香樹,自然原始的林相走來舒適,沿線能經過子母塘、遊心台、坐忘亭等。不時穿梭在竹林及相思林,無止境延伸的翠綠,宛如墜入寧靜的世界,媲美電影《臥虎藏龍》的場景,又像是日本京都嵐山的竹林小徑!

楓之谷步道長約兩公里,以生態工法打造,完整保存自然環境、改善周邊植栽綠化,並規劃一系列休憩設施,是出門踏青走走的好選擇。慢慢走一圈,和煦陽光溫暖了心房,滿山林蔭散發出芬多精,療癒身心靈。少了嘈雜人聲,清晨與傍晚是最容易遇見珍貴動物的時刻,幸運的話,可以看到藍鵲、五色鳥覓食的蹤跡,翩翩飛舞如山中精靈,靜下心來捕捉嬌客的綽約風姿。

除了主要步道之外,也有多條步道交錯其間,時而走在人工鋪設的步道,時而走在木棧道,整體來說輕鬆好走,適合親子旅行、情侶約會、好友同行。來到制高點,可以俯瞰整片綠意山景,山徑會行經天仁道院,這棟一貫道道場的地形如同彌勒佛座,低調的建築隱身在山林中,以不干擾環境的姿態回歸自然本質。楓之谷步道走一圈大約100 分鐘,可依據個人的時間、體力和交通狀況計畫遊程。

預約制假日美食 超經典冠軍客家小炒

爬完山,精選美食補充體力!僅在假日營業、採預約制的「阿戊嫂的店」,曾經贏得2020 客家小炒全國爭霸賽冠軍,是引以為豪的在地味。傳說中的名店外觀樸實,簡直跟一般民宅無異,被列為三灣私房美食名單。圍牆上陳列一排酒甕,穿過庭院小徑,店內掛了許多木牌匾額,光是「客庄廚神」就讓人期待不已,一旁櫃子還放了滿滿的比賽獎牌、獎狀,可見大廚手藝了得。

老闆兼大廚的劉雪玲,傳承母親「阿戊嫂」的手藝,對於煮菜做料理很有自信,符合現代人少油少鹽的需求,顛覆許多人對傳統客家菜的重口味印象。得獎的客家小炒,先將五花肉、魷魚、豆干汆燙後再爆香,加入蔥段、紅辣椒、蘿蔔乾大火快炒,使用純釀造醬油調味。這道菜最特別的是下面舖了油飯,吸附鹹香湯汁,軟綿有嚼勁,早年利用祭祀牲品搭配青蔥烹炒的家常菜,象徵勤儉精神,量多實在。

「阿戊嫂的店」客家小炒,先將五花肉、魷魚、豆干汆燙後再爆香,加入蔥段、紅辣椒、蘿蔔乾大火快炒,使用純釀造醬油調味(圖片提供/客家委員會)。

「阿戊嫂的店」客家小炒,先將五花肉、魷魚、豆干汆燙後再爆香,加入蔥段、紅辣椒、蘿蔔乾大火快炒,使用純釀造醬油調味(圖片提供/客家委員會)。

清蒸紅糟肉圓是店內另一項招牌,新鮮豬肉用紅糟醃炒過,配上蔥香和獨門配方調味,內餡豐富有層次。外皮使用地瓜粉製作,皮薄軟嫩Q 彈,淋上特調醬汁,有別於油泡肉圓的方式,吃起來更清爽扎實。梅干扣肉、桔醬白斬雞、客家粢粑、養身雞湯同樣經典,先行電話預約告知人數,店家就會安排菜色。有機會來到三灣,別錯過料理界常勝軍的手路菜,苗栗獨門、別處吃不到!

27尊土地神 因水庫而建的福德祠

原名「東興水庫」的永和山水庫,是台灣一座提供苗栗地區的水庫,也是全台首座沒有水門和水閘的水利設施,以引水隧道或引水溝渠等方法進行集水。1984 年,永和山水庫竣工啟用時,當地居民擔心鄰近地區的伯公廟被淹沒、失去神明保佑,於是善心人士捐獻土地建造「永和山福德祠」,把頭份東興明坑、三灣永和山浮橋、砂坑、北坑等27 座伯公遷移集體供奉。

時代的推進,公務機關有「聯合行政辦公室」方便洽公,永和山福德祠集中供奉27 尊因興建水庫而遷集至此的伯公,形成另一種聯合辦公室奇觀,成為當地趣聞。每年農曆2月2日伯公生,廟方都會請戲班演戲酬神,信眾、農民會準備各種牲禮、米食、水果祭拜。伯公文化與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十分緊密,帶來安定的力量,帶動客家聚落繁榮發展,亦是飲水思源的表現。

永和山福德祠集中供奉27 尊因興建水庫而遷集至此的伯公(圖片提供/ Outlookxp)。

永和山福德祠集中供奉27 尊因興建水庫而遷集至此的伯公(圖片提供/ Outlookxp)。

另外,「二灣伯公廟」柱聯上寫著「二灣開墾清光緒、峎頂立祠李慎彝」文句,地方文史工作者認為,這座伯公的李姓福德正神,應是紀念清朝道光年間的淡水同知李慎彝,另一洪姓福德正神為當時守備竹塹一帶的洪志宏將軍;李慎彝擔任淡水同知時的辦公廳舍設於新竹,他對苗栗縣三灣鄉山區客家庄的開墾協助良多,廣受鄉民的愛戴及敬仰,洪志宏與李慎彝兩人曾一起捐建地藏菴,也曾聯名贈匾新竹天后宮,因此推斷兩人交情甚篤,所以內灣鄉親在立祠奉祀李慎彝時,也一併將洪志宏納入奉祀。

「二灣伯公廟」為三灣鄉民為紀念李慎彝與守備洪志宏所建之伯公(圖片提供/吳慶杰)。

「二灣伯公廟」為三灣鄉民為紀念李慎彝與守備洪志宏所建之伯公(圖片提供/吳慶杰)。

逛遊三灣景點,不妨將永和山水庫列入行程,由壩頂眺望氣勢磅礡的全景,尤其是雨後山嵐迷濛,別有一番風味。環湖步道兩旁綠樹成蔭,有很多親子家庭、情侶來此野餐,在陽光、綠蔭與美食的陪伴下,悠閒度過一整個下午。水庫周邊已列入客家桐花祭推薦賞桐步道,4、5 月桐花盛開時,四周山頭雪白一片,花落時彷彿下雪般動人,美得讓人不停按下快門。

由永和山水庫壩頂眺望氣勢磅礡的全景,尤其是雨後山嵐迷濛,別有一番風味(圖片提供/ Go 阿綸旅人狂潮)。

由永和山水庫壩頂眺望氣勢磅礡的全景,尤其是雨後山嵐迷濛,別有一番風味(圖片提供/ Go 阿綸旅人狂潮)。

三灣老街散步去 體驗山城寧靜與優美

三灣老街沒有過多的人潮,街道上有許多紅磚老房子,保留了樸實日常,散發溫暖懷舊氛圍。道路旁的水泥牆裝飾著瓷畫拼貼,街景裝飾處處可見三梨,繽紛又有創意。老街上的五榖廟是最壯觀的建築,建立於清朝年間,在關山大地震倒塌後,多次改建成現在格局恢宏的大廟。五榖廟主祀神農大帝,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行經中山公園,旁邊有一座涼亭,因地處坡道高點,能眺望四周綠油油的田野風光。一陣風吹起,白鷺鷥飛過水間,襯著遠方青山綠水,鄉村景色恬靜迷人。公園旁有一條山林步道,蜿蜒小徑有林蔭遮陽,整段路程相當舒服,是闔家適宜的散步路線。回到街上,有間來食茶打嘴鼓,販售三灣茶葉及農特產,打造特色茶坊成為台三線的中繼站,吸引遊人啜飲茶香、體驗三灣風情。

每年7、8 月是梨子採收季,冬天則盛產柑橘,種類豐富的椪柑、桶柑、帝王柑、茂谷柑、砂糖橘、柳丁等,甜度及品質都堪稱級品!推薦坐落永和山水庫旁的侑橘休閒農園,園內果實纍纍,熟果大又甜,以有機栽培的水果獲得吉園圃生鮮蔬果認證。香氣芬芳的柑橘,滋味酸甜平衡,橘紅果皮十分討喜,討個新年好兆頭。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