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石板伯公

竹東橫山 匯聚百年文化 傳承好滋味

2024/01/05

  • 文字 / 撰文 / 阜東立 攝影 / 王士豪、陳正國、張世平 插畫 / 徐筠婷 powered by 客家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兩百多年前先民胼手胝足開墾出錯落有致的水田、供應灌溉水源的埤塘,立在田頭田尾、水頭水尾的「石板伯公」,不僅是撫慰疲憊身心的信仰寄託,同時也見證當時的打石工藝。走進竹東鎮、橫山鄉,拜訪地方信仰的「石板伯公」,透過新一代青年推廣的家鄉味和手作體驗,以創新但更親「土地」的方式認識客家文化。

橫山鄉坐落在新竹縣的中央位置,主要農業區是油羅溪及上坪溪的河谷平原,河床底的石頭就成了早期農人拿來堆田埂護岸、修築水圳、建伙屋房的石材。豐富天然石材是自然之寶庫,更是歷史的見證,在這裡打石聚落與文化應運而生,不僅成為石拱橋基礎,也是「石板伯公」建造的材料。

「番社子」和「菜頭寮」都是頭前溪畔的打石聚落,「番社子」打石業始於邱阿泉師傅,他於20 多歲開始學習打石,之後便和自家兄弟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事業,鄰里間稱他「打石泉」,邱阿泉不僅從頭前溪取石,也會到開路炸山處找尋適合的石材。目前竹東東寧路上的東寧橋(舊名軟坡橋)、橋旁的「東寧橋頭伯公」皆為當時(1921 年)地方熱心人士與士紳們集資,並藉由邱阿泉精湛扎實的手藝打造,而得以建造完成。

東寧橋頭伯公上有細緻的筒瓦、雨滴造型石雕與精緻雕花;門額上中書「福德祠」。

東寧橋頭伯公上有細緻的筒瓦、雨滴造型石雕與精緻雕花;門額上中書「福德祠」。

客庄伯公 生活中的安定力量

香火鼎盛的東寧橋頭伯公(或稱軟坡伯公),旁有一棵百年苦楝樹,伯公祠上有細緻的筒瓦、雨滴造型石雕與精緻雕花;門額上中書「福德祠」,二側各刻有「福列三星首,德操五行尊」(外)與「福享千秋祀,德安四境民」(內)二組對聯。廟中供奉一尊木雕伯公,身披錦繡霞冠,外放置石雕香爐;一旁同時期建造的曉江亭,是當時輕便車站和奉茶休憩地,採西式拱門造型、多利克風格柱子及泥塑的拱心石裝飾,深具巴洛克風格,亭、祠、老樹構成絕佳的伯公祭祀信仰空間;橋下的洗衫坑,是早年婦女的生活日常。以此地理位置回想,過往旅客們往返候車的茶亭車站經過伯公,或停下腳步和伯公祈求交通平安、闔家安康,那向伯公的雙手合十、一柱香,都是收攏精氣神的安定力量。

同樣位於竹東員山里,坐落田埂間,由茂密的防風圍竹為化胎的「詹屋伯公」,則呈現了客庄伯公最初的樣貌。僅以單純石板砌成的石板伯公古樸精美,祠內僅有福德香位沒有雕像。位置坐北朝南、望向水田,內坳的竹圍並非經過人工,而是順東北季風方向生長,祠前小小的空間像是跟伯公談心的私人包廂。若在九降風吹起的秋季到來,一旁垂穗水稻順風揚起黃綠色的波浪舞是當季最美的景色。

另一座位於橫山田寮村的「詹屋伯公」立於村落山丘置高處、詹家伙房屋前,是全台唯一一座有蝦兵蟹將鎮守的石板伯公。對於客庄伯公信仰有著深入研究的新竹市金山面文化協會理事長吳慶杰認為,在立面兩側刻上蝦、蟹的可能有兩種解釋,一為蝦公彈跳能力強,代表「時來運轉」,而蟹甲則帶有「金榜題名」的祝福;二是當地溪川原有豐富的蝦蟹,居民也想到與伯公分享便直接刻上,再次顯示了伯公與居民之間如親人般的緊密關係。

坐落田埂間,由茂密的風圍竹為化胎的「詹屋伯公」,位置坐北朝南、望向水田,內坳的竹圍並非經過人工,而是順東北季風方向生長,祠前小小的空間像是跟伯公談心的私人包廂。

坐落田埂間,由茂密的風圍竹為化胎的「詹屋伯公」,位置坐北朝南、望向水田,內坳的竹圍並非經過人工,而是順東北季風方向生長,祠前小小的空間像是跟伯公談心的私人包廂。

拆解重整 創新中仍保有客家味

年輕時候曾經築過「開一間可以和顧客熱情互動的店」夢想的陳慕貞,在外地遇上生命低潮時返鄉,從一次次的餐飲工作實作中,不斷確認自己是否能把做喜歡做的事情與夢想結合當做工作。當時剛好跟上台灣流行「發酵學」,陳慕貞也加入學習的行列,在過程中,覺察到自己努力的往外學,卻對於近在眼前的飲食文化視為理所當然。數年間,她累積了西餐廳、有機料理以及內外場工作的經驗,找到了自己最舒適的工作步調,曾經在職場被提醒的「剛剛好」概念,恰巧成為開啟她新生命旅程的信念,也是「剛剛好。灶下」品牌的開始。

減少消磨熱情的念頭與事務,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以「剛剛好」的速度前進,陳慕貞回頭挖掘、重新認識客家飲食的路上也是維持這樣的想法。她從客家飲食出發,在不斷認識、拆解、重組中,堅固那分對土地記憶的尋求,並從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樣貌。

就像她試著將夏季產出、通常用來入菜的蛇瓜拿來醃漬,採客家醬煮方式處理,殺青後調味醃漬,意外好吃的成果連當初提供蛇瓜的鄰居阿婆都登門來一探究竟。另一款客家經典梅干醬,則是她試著用椰子油替代豬油去炒。參加「無肉市集」時用杏鮑菇、香菇來替代梅干扣肉的豬肉,由於豬肉的甜味和油脂會平衡並帶出梅干菜發酵的酸香,因此在調味時也須特別留意平衡度,好讓顧客買回家,即便是拿來炒食材邊角料,都一樣香氣四溢。陳慕貞說,走上「客家蔬食」純粹只是自己減少吃肉後發現是可行的飲食選擇,所以著手研究製作,像是試著以洛神花醬涼拌米粉,用梅干醬或醃冬瓜去拌炒米粉,以取代原有的油蔥等,走一個輕食派的路線,但吃到的還是客家味。

在這些回溯的過程,陳慕貞也發現到自己之所以沒對身邊的飲食有更深刻的認識,是因為兒時沒人特別講述這些料理的故事,單純視為餐桌日常。在經過輔導單位的指導後,她更確定要讓下一代從小累積堆疊對身邊食物的連結與記憶,於是在2023年開啟了「會吃的小漬孩」這項與食農教育相關的主題企劃,每個月規劃新主題,包括從認識蜜蜂到釀梅,帶小朋友親手拔蘿蔔後再用砂糖橘醃蘿蔔等手作體驗,甚至請來紙粘土和陶藝老師帶著小朋友用不同媒材做出自己對於鄰家或自家阿婆晾曬菜乾的風景印象,透過生活的觀察,把這些實作「醃」在孩子們的心裡,有一天會在他們的生命中發酵。這個體驗計畫目前仍將繼續,希望來年能有更多小朋友可以參與。

在九讚頭車站的工作室除了製作漬物之外,仍以「滾動餐桌」的方式繼續進行,陳慕貞和同樣在家鄉努力地方文化創生與創新的年輕人們,透過她準備的料理一起分享彼此的近況,從中交流或甚進而合作,讓在不同角落但有類似或相同理念的朋友彼此扶持前進成為接住彼此的力量。想要品嘗陳慕貞的手藝,可以透過「剛剛好。灶下」Facebook 粉絲專頁,確認最新動態與商品資訊。

返鄉的幸福滋味 拉近飲食與文化記憶

河道旁過去是打石工藝的取材源頭,現今則是周邊民眾散步休閒的地方,也是遊子思鄉的兒時記憶之一。「晌午粄食」在橫山鄉的河堤邊,裝潢簡樸,每週三天開門供應客家粄,這是揮別台北繁忙的廣告工作返鄉的陳宜偲,親手改裝自家車庫的餐廳兼工作室。

翻著年輕時候以河堤為題出版的攝影冊,陳宜偲說河堤就是她的童年,在台北工作纏身無法回家過節時,家中阿婆年復一年在節日製作菜頭粄的身影,呵護晚輩的心意是她的思鄉牽掛。長輩那分不間斷的熱忱讓她重新思考對工作的定義,想踏實做粄的心意帶著她返鄉,並開始和阿婆們請教如何做粄,同時去中華榖物研究所進一步上課學習,並取得餐飲執照。

習得做粄,在正式營運前,陳宜偲再次回到台北接案賺一桶金回來,期間曾經去學木工後開班教學的經驗,讓她更深刻體會到手作會讓人更珍惜物品,加上想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的家鄉,恰巧有地方創生計畫找上她,便跟著扶植計畫一起努力,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暫時擱置,最終還是在2022年初順利開店。

而今,晌午粄食除了在店面提供客家粄現場享用外,亦在網路上銷售客家粄。為讓後生們能有更多的在地飲食記憶,陳宜偲也經常受邀參與小學生的鄉土課程體驗,透過認識米、地方農產來推廣客家粄。因為朋友一句「機會難得來到橫山」,她參與了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活動,藉著籌備艾草粄教學,以地方特產作出限定版「蜂巢甜粄」創造不同的吃粄體驗等,她坦言,過程中不是沒有失誤,但都從經驗裡磨練精進,同時在推廣客家粄食的計畫上有了更多想像。

想單純品嘗客家粄,每週五至週日可到晌午粄食走一趟。不僅可吃到陳宜偲復刻阿婆的拿手菜「邱秋妹鹹粄」、搭配使用在地生產製作的手切日曬蘿蔔乾的水粄、芋頭粄,還有向從北埔嫁到村裡的阿婆學習製作的「地豆粄」,以及客家人米食根本「菜頭粄」。為了讓來訪的顧客整體體驗能夠更加豐富,陳宜偲還以「橫山」的名字為靈感把粄塑型成山形,多種口味組合,搭配洛神花茶或在地茂谷柑釀製的啤酒,以套餐形式呈現。如果吃了喜歡,除了水粄外,都可以上網訂購。

推廣客家粄食除了現場品嘗,陳宜偲也希望著恢復過去客家人家家戶戶有「水粄」的日常,因此,她也歡迎想學做客家水粄的朋友以小團體的方式直接去電預約,讓最尋常的味道回到家中餐桌上。

若想品嘗客家粄,可在週五至週日到「晌午粄食」走一趟。

若想品嘗客家粄,可在週五至週日到「晌午粄食」走一趟。

現代藝術 在地方傳遞與延續

竹東將客家文化及百年基業匯聚此地,這當中不僅有傳統文化之美,近代藝術創作也沒有缺席。位在竹東三民街上的「蕭如松藝術園區」是本籍新竹北埔的蕭如松老師1950年之後的定居地,為紀念他在台灣美術史上的地位以及在教學上的努力,當年優雅的五棟木造日式建築群,都是日本時代昭和年間興建之日式木造教師宿舍,透過官方統籌以及蕭如松家人的協助,予以原貌修復,並於2008年正式對外開放。

園區內蕭如松故居保留其建築原樣,展示他生前曾使用的器具、文物、文件等,還原當時的生活樣態。而其他建築則以延續蕭如松在美術和教學上的嚴謹與熱忱來規劃:「松畫廬」為雙戶連棟式宿舍,展出其生前逾百幅畫作;「松和廬」、「松言堂」規劃為藝展空間以及多媒體視聽暨會議研習場域,是園區定期創作營、美術教學活動的主場地。「松香廬」內部空間目前為藝術家庭院咖啡館,戶外有栽植花草林蔭,是舉行音樂演出或藝文座談的場地,不僅給予新一代創作者更多發表的空間,也提供旅客在參觀藝展後一隅優雅的休憩空間。

園區對面的「美蘭阿姨」,主要販售米篩目及各式小吃,米篩目有炒的湯的冰的可選擇,口感很Q,鹹度適中,用了簡單的豆芽菜點綴,每一口都很入味!另有豬油拌飯、雞絲麵、梅干肉燥飯、大亨堡米篩目等品項!

炒米篩目是以大火快炒,吸附醬汁炒至入味(圖片提供/阿華田的美食日記)。

炒米篩目是以大火快炒,吸附醬汁炒至入味(圖片提供/阿華田的美食日記)。

竹東中央市場 濃厚人情味

已有近60年歷史的竹東中央市場,不僅是在地人平日採買的地點,還有許多外縣市的遊客慕名前往,每天市場開市後,人潮總是絡繹不絕。在中央市場可以看見種類豐富的客家米食,例如客家菜包、鹹湯圓、米苔目、九層粄、水晶餃等,有許多米食只在客庄才有機會品嘗到。到了晚上,市場周邊就會搖身一變成了熱鬧的夜市,相當值得走訪探索。

在竹東中央市場可以吃到種類豐富的客家米食(圖片提供/客家委員會)。

在竹東中央市場可以吃到種類豐富的客家米食(圖片提供/客家委員會)。

竹東橫山旅遊
竹東橫山旅遊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