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來自南投縣仁愛鄉都達部落賽德克族,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2022年發行劇場概念族語專輯《Lmiqu 山》。

德伊木巫卡Teymu Ukah──賽德克的呼喚與回望

用創作撿拾失落的母體文化

2023/09/07

  • 文字 / 蔡舒湉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人無法十全十美,有缺陷才顯真實。抱持不留遺憾的心態努力,發生缺憾才不會懊惱。

「山」是德伊木巫卡(Teymu Ukah)成長與親人所在的地方,在學習古謠與創作音樂的過程中,他回望母體文化,用專輯呼喚群山與部落,找回歸屬感,走出內心的流浪狀態。

「Teymu」是德伊木巫卡阿公的名字,猶記小時候跟著獵人阿公上山巡視獵場,出發前總會先進行占卜儀式。為了跟上大人的腳步,小毛頭累得氣喘吁吁,不多話的阿公於是回頭吶喊:「走我走過的路,踩我踩過的土地!」詩一般的箴言響徹山林,也從此深烙他的心田,多年後更孵出一張以《Lmiqu 山》為名的族語EP,企圖用溫柔的歌聲重燃賽德克榮光。

用母語傳承獨特文化

只要想像力夠豐富,你會發現萬事萬物都在對你說故事。出生於都達部落,德伊木巫卡從小在四面環山的小台地蹦蹦跳跳,他說部落以前比較恬靜,在推行實驗教學後,互動變得活絡許多。2008年賽德克族獲得正名,不再被納入泰雅族,但對於早已習慣用賽德克語自我介紹的他而言,其實沒有太大落差,這說明母語緊扣傳統記憶,更直接影響文化的獨特性。

主修戲劇訓練的他向內挖掘、敏銳地覺察各種生命經驗,並用音樂與戲劇創作說故事。「靈感來時,我的詞曲會一起出現,好像原本就在那裡一樣。」他欣賞歌手安溥用內斂的詩性寫詞,也喜歡後搖滾樂團Explosions in the Sky、Sigur Rós構築跌宕起伏的戲劇感,而綿密的器樂氛圍也讓他聯想到賽德克族的疊瓦式唱腔。「老人家教我唱古調時,說要像連綿不絕的山脈、潺潺溪流水、看不到盡頭的竹林、永不熄滅的火。《Lmiqu 山》的編曲邏輯,我也將這種綿延不歇的畫面感考慮進去。」

做喜歡的事讓自己發光

德伊木巫卡認為自己就是任何創作的源頭,對生命提問了,看見問題所在,就有可能找到解答。當人們說歌要感動人之前一定要先感動自己,他卻用「震動共感」解釋。他難忘高中時在台中中山堂欣賞雲門舞作《九歌》,「就像煙火轉瞬即逝,那種美是當下性,我共感到舞者即使疲累,仍堅持不懈,散發出的生命能量讓我從開場到落幕都震懾不已。」

「山」是德伊木巫卡成長與親人所在的地方,他以音樂創作呼喚群山與部落,找回歸屬感。

他以戲劇敘事手法創作的EP《Lmiqu 山》,音色應用賽德克族木琴,並邀請都達國小的孩子一同演唱古調。序曲與終曲用賽德克古調頭尾呼應,代表遵循賽德克的waya(靈律)傳承祖先的智慧與價值觀。〈母親的母親〉創作背景是他即將離開部落升學,外婆在火堆旁叮嚀:「無論去哪裡,要記得你是山裡的孩子,是賽德克的小孩。」隨著音樂進行,視角從外婆對著城市呼喚,轉換到他對著山呼喚在部落的外婆。「大提琴象徵長者說話,一層層疊加的鋼琴就像小時候外婆牽著我走在蜿蜒的山路上,現在我長大了,換我牽著外婆的手前進。」全母語創作的〈拾山〉旋律活潑,猶如在山中快跑,歌詞描述他與阿公漫步月光下、聆聽靈鳥歌唱,轉過一個山頭,乍見開闊天空。

創作族語歌,德伊木巫卡認為最重要的是找回母語語感。「母語承載一個族群文化的價值觀,用族語思考創作,可以更貼近母體文化。」他溫柔地說,身分不是原罪,而是美好的。做任何事都會遇到挫折,只要抱持不留遺憾的心態全力以赴,正面看待進步的空間,就不會感到懊惱。「做喜歡的事情就會發光,未來要更貼近自己、成為自己。」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5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ttps://www.facebook.com/hohaiyanyoung/。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