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成年禮的面貌 轉化成活動及技能營隊
2023/08/24
- 文字 / 林瑞珠
時下許多原住民族選擇離開家鄉來到都市打拚,各地方政府便因應此趨勢,為其規劃傳統祭儀,其中也包含成年禮;而留在原鄉的族人也不一定要與山林為伍,鄉鎮區運動會即可提供傳統競技的機會,此外民間也有獵人學校及野外求生的課程讓民眾體驗。
現代社會的制度及生存技能不同以往,青少年多在學校學習,成年禮前的訓練除了部分部落維持一定程度的部落機制外,大多已轉化成各種野外求生的營隊,例如獵人學校、假日野營團隊等,甚至開放全民參與。各種祭典及鄉鎮區運動會則加入跑步、射箭、負重、砍木柴、取火及搗小米等傳統技能學習,亦有都會縣市政府為移居城市的原住民族青少年舉辦祭典及成年禮,這些都是因應時代變遷做出的改變。
獵人學校向大自然學習
近年花東地區紛紛興起獵人學校,提供在都會成長的原住民族青少年參與,同時也對非原住民族開放,讓民眾得以初步認識原住民族文化並親近大自然。
布農族人古總結經常接待獵人學校的團隊,帶領民眾學習野外求生技能
布農族人古總結經常在假日接待獵人學校的團隊,他表示,過去原住民族從小必然歷經嚴格訓練,當技能成熟後,父母就會為他物色婚配對象,代表已是成人;但如今時代已不同,現代人有不同的壓力,有些來到獵人學校的參與者其實是想紓壓,所以他會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帶領大家學習如何向祖靈山神祈福,再進行野外求生、射箭、學習布農族八部合音,以及搗糯米糰,在輕鬆的氣氛中認識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及成年禮之前的學習歷程。但並不是每個獵人學校都走幽默風格,有些會與部落成年禮搭配,讓參與的青少年親身體驗晉級的心路歷程,感覺「長大」的滋味。
臺東拉勞蘭部落排灣族人亞榮隆.撒可努於2006年創辦的「獵人學校」開風氣之先,走嚴謹路線,開放所有青年男女參與,在其帶領下在山林中探險,學習獵人的古老智慧與大自然共存之道。
撒可努把父祖輩從小對其灌輸的「對人、土地的愛」與「部落核心價值觀」傳遞給下一代,運用直覺觀察大自然,感受肢體的藝術,了解到成年男人的狩獵訓練不僅是鍛鍊勇武、得到食物,也維繫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關係。他還會帶著學員參與拉勞蘭部落7月的收穫祭以及成年禮。
拉勞蘭部落收穫祭當天,族人會送貢品到傳統領袖家,之後會有敵人突襲的橋段,此時部落青年會將部落小孩團團圍住加以保護,緊接著,青年們會快速抱起小孩們往山上奔跑。對此,部落族人利錦鴻表示,這是成年過程的山訓與保護部落的訓練。
政府舉辦成年禮
近年到都會發展的原住民族愈來愈多,各縣市政府亦規劃祭典及成年禮活動,例如臺中市和平區桃山部落去(2022)年就舉行泰雅族成年禮活動,有狩獵、織布,以及挑水、砍柴等體驗活動。高雄市桃源區亦舉辦布農族聯合成年禮,青少年體驗報戰功及佩刀儀式。嘉義縣阿里山鄉公所則把成年禮從會所搬到生命豆祭的活動舞台上,由耆老持杖給青少年打屁股,再為他戴上皮帽,喝小米酒,象徵成年的儀式。
擁有龐大勞工移民的桃園縣,每年都會針對不同族群規劃祭儀,今年6月舉辦賽夏族最重視的「maSpalaw孩子長大回娘家」就有成年禮的實質意義。傳統賽夏族「回娘家」有三個時間點,第一次是婚後第三天,俗稱歸寧(moSaySay:ip);第二次回娘家是婚後生第一個孩子(mal’az’aza’);第三次則是孩子長大回娘家(maSpalaw),這部分就有成年禮的意味,讓娘家長輩們看看孩子長大後的發展,同時殺豬、打糯米糕彼此分享,以表達對孩子長大的欣喜,以及對娘家的感謝。
桃園縣今年6月舉辦賽夏族最重視的「maSpalaw孩子長大回娘家」就有成年禮的實質意義,讓娘家長輩們看看孩子長大後的發展
原鄉運動會 傳統競技上場
以原住民族為主的鄉鎮每年舉辦運動會或聯合祭典期間,都有各項原住民族技能競技,例如負重、生火、砍柴、射箭、沙上摔跤,周邊觀者不時叫好,各部落、學校也會組隊參加,場面熱鬧,老老少少同聚運動場,與其說是運動會,不如說是族群交誼、感情交流的年度盛會。
因應時代的改變
時代不同,觀念也隨之改變,有些部落的成年儀式亦跟著調整,例如達魯瑪克部落在成年禮中以咬人狗、咬人貓的葉子抽打身體和屁股的考驗,族人胡敏杰表示近年為顧及尊嚴,已經從公開場所轉往青年會所裡舉行。
而前文提及的,噶瑪蘭族雖沒有正規的成年禮,但海祭中進行的捕魚活動則是成年所需的技能訓練。臺東樟原部落和大峰峰部落皆打破「女人不能參與海祭」的長年禁忌,堪為一大突破,近20幾年來不但讓女人參與海祭,也歡迎外地親友一起和他們在太平洋岸野營,兩天三夜夜宿海灘,海濤伴隨入眠,清晨時分則觀看太平洋日出,乃難得且珍貴的經驗。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5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ttps://www.facebook.com/hohaiyan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