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獅潭鄉文化聚集地 藍色小屋

國家的綠色推手

2023/07/10

  • 文字 / 蔡舒湉 攝影 / 陳正國
LINE分享 FB分享

在純樸的獅潭鄉間、紅色吊橋旁,有一棟童話般的寶藍色小屋在青天白雲間閃閃發光,那是李業興經營的生態教室據點,比鄰鳴鳳古道、水景與老街、義民廟,讓此處也成為居民與遊客的文化見習地。他說喜歡爬山可以從經驗學到環境知識,但人文涵養是需要系統性建構的,這也是他研發生態桌遊「蜥蜴大冒險」之初衷。

「根據對象不同,我會有不同的導覽方法。」找上藍色小屋主人李業興導覽獅潭鄉生態的人可真不少,有闔家老少、大學生、環境志工、觀光客,也有投入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大企業,每個族群對獅潭鄉的觀察各異其趣,唯一不變的都是對他研發的「蜥蜴大冒險」興趣濃厚。這套獨具特色的桌遊深度連結苗栗人文生態,就算是看不懂中文的外國遊客,也能輕鬆上手。

藍色小屋是李業興經營的生態教室據點。

寓教於樂 玩桌遊認識苗栗

在桌子上攤開一張紙,上頭印了一格格生物相關的圖片,李業興說這就是生態桌遊最早的雛形,很陽春,但可以玩上半小時喔! 2012 年他結識育達科大的教授陳弘正,以及熟悉設計桌遊的研究員,於是靈機一動,也從自己擅長的生態知識與人文涵養出發,設計出一套包含23 組生態連結的桌遊「蜥蜴大冒險」,並不斷更新版本,至今獲頒苗栗縣環境教育獎個人獎、苗栗縣文創商品、實境導覽雙認證,並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新型專利權。

李業興從自己擅長的生態知識與人文涵養出發,設計出一套包含23 組生態連結的桌遊「蜥蜴大冒險」。

深富環境意識的桌遊簡單又有趣,玩家先丟骰子決定步數,再視每一格上相對應的圖片與機智問題決定下一步。好比蜂窩圖標示「誰的家門口好小?」你得找出「野蜂」的圖片;石虎照片下標示「台灣僅存的野生貓科動物」,那再找找其他貓咪在哪裡吧!「抽解說卡」是補充人文脈絡的管道,例如用「把銅板丟到河裡」連結重金屬汙染河川,以及為了經濟開發而破壞自然的惡行。另外也以遊戲中的「搶地盤」呼應生物間競爭棲息地的生態平衡議題。

浪漫投身環境教育 蓋藍色小屋

出身苗栗市二代客家人,李業興在大自然的教室裡打滾長大。他從小喜歡爬山,難忘每天上學時看著太陽從「台版富士山」、苗栗最高小百岳「加里山」升起。天天跨上腳踏車,隨心所欲地騎到海邊或山上。兒時跳進池裡戲水時,不只可以游泳、摸蛤蜊,還可能撞過一旁的水牛。有次他為了追一條大魚,不慎失足掉到深水區,幸好腳一蹬又浮了上來。大學加入登山社,某次以在地人身分加入爬馬拉邦山(苗栗泰安鄉)賞楓之列,自我介紹時因為害羞得躲在遊覽車座椅後,僅伸出手臂打招呼,被學長取了「蜥蜴」的綽號。

李業興在園子裡拈起「抹草」,解釋在客家指魚針草,在閩南社會是銳葉小槐花。

環顧藍色小屋教室,四周擺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蜥蜴主題雕塑、畫像與生活用品,他笑著分享收藏,說自己的確很像蜥蜴,「無害,咬人不痛,還到處出現。」其實他最初學的是國際貿易,做了12 年保險工作,毅然回鄉投身環境教育推廣工作,把同事親友們都嚇了一大跳。如今回頭看,這真是他對人生最樂活、對社會最有意義的選擇。2000 年他在獅潭鄉買下瓦片屋,閒置八年後才著手改建成現在的「藍色小屋」,室內有可彈性組裝桌椅的大教室,屋外有階梯教室(原為水池),和他親手種下的花草樹木,其中還包括苗栗縣政府委託復育的刺花椒、槲樹等。此處也成為當地推廣客家文化的發端,期望從了解凝聚認同,進而醞釀改革的力量。

藍色小屋教室,四周擺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蜥蜴主題雕塑、畫像與生活用品。

發現獅潭鄉 遊賞四季樂活古道

在導覽生態十年後,李業興赴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所進修碩士,此後他推廣生態也更具溫度和脈絡。例如苗栗的縣樹樟樹,背後有樟腦年產量世界第一的歷史,之後漸漸被人工合成樟腦取代。在園子裡蹲下,他左右手分別拈起「抹草」,解釋同樣的名字在閩南與客家文化中代表不同的植物,在客家指魚針草,在閩南社會是銳葉小槐花,於閩客交界處也會混淆使用,反映出文化是持續堆疊跟學習的過程。

鴨腱藤豆莢巨大,台灣鉤藤狀似魚鉤,若是帶長輩走鳴鳳山古道,他會特別介紹台灣金狗毛蕨是可作為止血的傷藥,也曾被製作流行一時的「金毛狗」飾品,因材施教的作風總能激起學員共鳴。用各種語言講解物種名稱也是關鍵,「每種語言認知生物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必須多方認識文化連結性,而不是名字而已。」低海拔山區比高山湖泊區有更豐富的林相,加上建設多條古道,四季美景各有可看之處,他認為獅潭鄉很適合發展生態觀光。春天看百花齊放,夏天看野薑花,並認識花叢間產卵的白波紋小灰蝶;秋天看楓樹伯公,並從楓紅反思氣候變遷問題;冬天去摘台三線特產橘子,再喝一杯芳香的土肉桂獅潭紅茶,身子暖,心靈也十分滿足。

愛護山林、共榮世外桃源

壺裡倒出金銀花(忍冬)茶,再舀一碗沁涼甘甜的仙草湯,藍色小屋主人對食物也很有心得,說著最近帶八卦山的環境志工花四個小時走了鳴鳳古道和268 古道,近兩年來古道上還舉辦升級版的桐花季,大夥兒在野外餐桌、野茶席間吃在地特製餐盒、沏小葉桑茶、念詩、演奏交響樂,吸引許多年輕人認識獅潭鄉,村子裡人潮湧現也帶動米食店家與餐廳發展地方經濟。

不帶導覽時,他喜歡一個人爬山,專心地感受大自然,有時也會發現地貌上的改變。固然颱風地震等自然災害不可控,但若是像吉普車輾壓或餵魚、抓魚、砍樹等人為因素,就仰賴大眾相互督促。獅潭還在發展中,歡迎大家一起愛護這個世外桃源。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