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學生跟著部落青年學習狩獵、拉弓技巧。

最美七彩積木校園──屏東縣瑪家鄉北葉國小

活化教學,在遊藝中成為真正的排灣人

2023/06/19

  • 文字 / 蔡舒湉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屏東縣瑪家鄉北葉國民小學以排灣族為主體,課程以全人教育為主幹,發展出樂舞敘事、工藝手作、部落文史、山林生態等面向,2020 年獲得最高級優良評鑑。高至誠校長表示,成為真正的排灣人,要認識自己,更要培養面對世界的胸襟。

北葉國小校園以繽紛積木建築營造夢幻童話氛圍,在細節中亦融入排灣族文化元素,榮獲網路票選最美校園之一。高至誠校長表示,學校如彩虹般斑斕,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活潑地傳遞多元理念, 值得一提的還包括獲頒2022建築園冶獎的系列文化學習場域。

關懷差異傳統與童話風建築並陳

北葉村族群大多數為排灣族,也有少數魯凱族。北葉國小曾以部落遷村歷史為主題製作繪本,其珍惜水資源的題旨受水土保持局青睞,將繪本塗裝在水土保持宣導車身。為了重現傳統文化場域,北葉國小與部落合作建造傳統領袖家屋、獵寮、穀倉等傳統建築。開學時,孩子會穿上傳統服飾,把去年哥哥姊姊豐收的種子從穀倉拿出打種,在田地舉行呼告祖靈的開墾儀式,收穫後品嚐自釀的小米酒,深化部落認同。學校還特別留一塊地,讓每屆畢業生種下一種象徵自己的樹木,別具生生不息的意義。

高至誠強調,實驗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學習關懷差異,在共好的過程中建立健康文化品格。北葉國小自2018 年起正式推行民族實驗教學,起初以排灣族與魯凱族的歌謠為起點,透過歌謠記錄文化的特質加以延伸,之後改以排灣族的傳統時序為核心,搭配沉浸式族語互動模式,讓國小與幼兒園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同時激起社會參與的能量,以孩子為主體認識自己,成為真正的排灣人。

沉浸式教學包括工藝手作課,圖為學生製作傳統童玩。

沉浸式學習與部落耆老和青年並肩


想認識更深度的自己,就得看見更廣大的世界,並與時俱進,善用科學工具。高至誠表示,校方鼓勵與不同地方的族群多互動,如六年級同學曾赴蘭嶼做南島民族交流。另一方面螺旋式教學亦有助循序漸進地吸收概念,以工藝手作課為例,低年級先認識圖騰意涵,中年級繪製自己部落的圖騰、發想圖紋文創運用,而高年級進一步從手作升級電腦化,學用3D 列印製作「刀」作為畢業禮物。

北葉國小以排灣族傳統時序為核心,搭配沉浸式族語互動,讓孩子認識自己。

實驗教學採滾動式修正,某次田野調查,教學團隊聽老人家反映,當時唱的勇士舞歌曲不屬於北葉部落,於是邀請部落青年會追本溯源、找出正牌歌謠。跳出本色的孩子,亦受邀演出收穫祭。部落青年的角色功能還包括帶領畢業班導覽北葉部落,參加屏東縣的社造計畫,或是進行北大武山巡禮,孩子的回饋讓校長會心一笑,他說有孩子驚喜發現,原來傳統領域裡面還有高山旅遊嚮導這樣的工作,讓他心生嚮往,立志未來與山同行。

寓教於樂族語護照收獲成就感


學語言不是生硬的功課或族語認證考試而已,特別是對孩子而言,更要用遊戲的方式活化教學。北葉國小的族語護照機制意在創造趣味性,除了基本的起立、敬禮和上廁所,再聯合每週族語日、歌謠與戲劇課程等多元方式,邀請部落耆老協同教學,例如二年級用沉浸式族語到vuvu 的田園教室採收紅藜,鼓勵孩子在生活中自然而然說族語。

北葉國小以遊戲的方式活化教學,讓族語學習成為有趣的過程。

馮玉如老師結合桌遊形式,設計魯凱語和排灣語兩版教材,用活潑、高互動性內容引起孩子的興趣,一掃學習壓力。排灣語專任教師peresang(林秀妹)則將歌謠、戲劇帶入教學,獲頒原住民族語言老師獎。以六年級的樂舞敘事課為例,孩子們不僅僅要透過學唱歌謠、做田調紀錄來認識文化故事,更要掌握現下資訊科技來改編童謠,創作出自己的音樂劇本。寓教於樂的訓練方式,讓歌謠隊榮獲2021 年屏東縣鄉土歌謠比賽特優第一名,並受邀在全鄉聯合慶祝聖誕節開場表演。

親子共學在互動中找回使命感

為了讓家長更清楚民族教育實績,北葉舉辦學習成果展、親子協作活動,並邀請學區內四個部落的家長共襄盛舉。例如開墾祭主題課程邀請vuvu 講述傳統開墾手法,複習每個過程的族語,並由老師與耆老帶領孩子觀摩vuvu 的田, 並親手學習使用農具燒墾、翻土等農務,在實際體驗中了解開墾的辛苦與傳統底蘊,而家長吃到小朋友的手作傳統美食,也備感欣慰。月桃與排灣族人生活息息相關,北葉國小附設幼兒園規劃月桃編織親子共學活動,並在製作月桃盒的過程中,傳遞月桃葉鞘是cinavu粽、嬰兒搖籃與收納器皿等編織素材,傳承珍貴且實用的排灣文化。

老師與耆老帶領孩子親手學習農務,在實 際體驗中了解開墾的辛苦與傳統底蘊。

「原民實驗教育除了文化認同,是否能帶給孩子更深的生命探索?」高至誠肯定北葉學子在各項校內外競賽與活動中拓展視野、增加自信心,因為做到在學科知識中融入文化教育,家長毋須擔憂未來學力銜接問題,也能放心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並在耆老與青年的陪伴下,認知到自己的使命感,對部落、社區有責任義務,啟動團結互助的良善循環。有高年級女同學以建築師為志向,在選填科系時選擇技職學校。高至誠認為這才是做實驗教育的目的,透過民族教育自我認同、自我覺察,進而自我肯定,這是大家都要思考的。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追蹤我

※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4
※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