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原住民族部落的好油——苦茶油
好處多多的東方橄欖油
2023/05/29
- 文字 / 林瑞珠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油茶茶籽因為可以採收榨油,過去曾是造林的鼓勵樹種,食用油食安風暴後,也使「吃好油」蔚為風潮,讓原本被忽略的苦茶油華麗轉身,成為備受矚目的高級好油。
苦茶油,大家應該不陌生,最常見的是苦茶油麵線,還有女生坐月子吃的苦茶油雞,都是對身體很滋補的食物。根據研究,其成分包含高量的油酸,豐富的維生素E、角鯊烯及抗氧化活性等成分,不僅可以調節免疫系統,還能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此外,苦茶油也適用於各種烹調方式,涼拌或高溫烹調都相當適宜。
苦茶油適合各種烹調方式,涼拌或高溫烹調都適宜。(攝影/林瑞珠)
原民山區常見的經濟樹種
苦茶油來自油茶樹果實內的種籽,一般種植於排水良好的山坡地或平地,近年來因需求量大增,種植面積已由2013年的1,104公頃,提升至2021年的1,515公頃。主要分布在新北市、嘉義縣、南投縣及花蓮縣等縣市,但其他縣市的山坡地亦十分常見,例如苗栗的向天湖、花東縱谷,高雄那瑪夏,甚至濱海的臺東長濱南溪部落都可見到油茶樹的身影,而其大多是以小農規模栽植。
花蓮縣卓溪鄉是油茶重地之一,境內常見到五、六十年的老油茶樹,崙山部落的布農族人那孟賢與妻子沈良貞都是職業軍人退役的返鄉青年,十年前回到部落發展時,發現部落七、八成農地都種植油茶,並將採收回來的苦茶籽賣給中盤商。那孟賢表示,當苦茶籽盛產時,中盤商就會因為貨量充足不再收購,而農民只好開著農車在部落逐一叫賣,最後更只能賠錢賤價賣出。
他深感農民被剝削的無奈,返鄉之際便決定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除了加強園區管理,砍草修枝適當下肥,讓茶籽長得更大更漂亮外,更採用離地日晒方式提升衛生品質,並向政府爭取烘乾機補助,讓採收後的苦茶籽可以不再受天氣影響,讓農民不用再看天吃飯。條件完善後那孟賢便推出自有品牌,以低溫65度烘培榨出新鮮可生飲當保健食品的苦茶油,與市場做出區隔,還成立了「花蓮卓溪特作產銷班第十班」,替班員行銷崙山部落的優質苦茶油。
那孟賢的園區裡有大果也有小果,他表示,小果油茶是原本野生的細葉油茶,雖然目前的種植面積較少,但因榨油品質佳,以低溫烘炒之後榨出來的油有一種微辣青草及堅果香,風味獨特,可與國內進口大果油茶做出區隔,也因此小果油茶便成為農政單位極力推廣的目標,更有逐年增加種植面積的趨勢。
苦茶油已經發展為部落重要產業之一。(攝影/林瑞珠)
食安風暴突顯苦茶油的優質
嘉義縣也是主要的油茶栽培區之一,並以大果油茶為主。住在新美部落的溫增雄是鄒族人,種植油茶長達50年,他表示多年前爆發黑心油事件後,知名品牌紛紛中鏢,國人也因此開始重視食品安全及健康飲食,「臺灣苦茶油」便因此崛起。所幸在此之前,農委會已開始鼓勵大家將檳榔田轉作油茶,當時的他也看準市場所需,開始自種、自榨、自賣苦茶油,並於2003年成立「阿里山鄉農會新美苦茶產銷班」,將苦茶油發展為部落重要產業。
熟香清香各有所好
油茶通常在每年10月、11月開花,授粉後約需經一年果實才能成熟,也就是隔年10月左右可以採收,採收之後直接乾燥、脫殼、焙炒、粉碎後再壓榨出油,過程中完全不使用化學溶劑精煉,也因此能完整保留油中的多種營養成分。
油茶通常在每年10月、11月開花,授粉後約需經一年果實才能成熟。(攝影/林瑞珠)
雖然以低溫烘炒榨油的小果成為健康食品新趨勢,但溫增雄及他的客人卻依舊偏愛以攝氏105至110度高溫烘炒熱壓的苦茶油,因為高溫烘炒熱壓過後的苦茶油香氣十足,有著濃郁的堅果香,在室溫中還能儲存較久。
同樣身為鄒族、出生於里佳部落的汪月嬌,其哥哥姊姊都在種植苦茶樹,採收時還要拿長梯架到樹幹上,再用長刀採取,十分辛苦。而她和先生莊國樑則向兄姊收購脫殼的茶籽後在部落現榨現賣。汪月嬌說,臺灣茶籽市場占比其實很少,所以她有時也需要購買進口茶籽來榨油,不過不同產地多少都有些微風味上的差異,有些長期食用苦茶油的老顧客就喝得出差異,只能說,臺灣苦茶油獨特的香氣與風味,依然略勝一籌。
至於苦茶油在榨油過程中所產生的副產品「苦茶粕」也是很好利用的資源,除了可以當肥料外,還可以當作清潔用品。市面上已經可以看到許多有用茶包袋分裝的小包裝「苦茶粕粉」,整包泡水即可清洗蔬果或碗盤,非常方便又能避免下水道汙染。可見不久的將來,我們都能更有效地利用油茶這項珍貴自然資源。
臺灣苦茶油擁有獨特的香氣與風味,略勝進口苦茶油一籌。(攝影/林瑞珠)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3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