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過去原住民族的家屋一定有個火煻,族人會圍在這裡取暖、閒聊等。(攝影/林瑞珠)

「烤火的地方」之功能與文化意義

有火的地方就有文化傳承

2023/05/12

  • 文字 / 林瑞珠
LINE分享 FB分享

當你踏入大部分的原住民族部落時,會發現有些房子的側邊牆面堆放著整齊輪切的木塊,它們是準備烤火用的,族人們通常會在這裡聚集,聯繫情誼、傳承部落智慧、禦寒煮食等等,本篇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烤火的地方」有哪些功能吧!

火,是走向文明的象徵,有了火就可以取暖、熟食、照明等,過去大部分的原住民族家裡會有個火煻,終年不滅,一則是因為取火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讓家屋裡保有火種,如要煮食、燻烤,使用起來會比較方便;二則可以讓房屋保持乾燥,防止蟲蛀,同時還可以取暖。雖然如今部落裡的房子幾乎都改成不適合在屋內烤火的現代建築,但大部分的家庭還是會在主屋旁建蓋一個工具間或倉庫,架起火爐,一邊燒柴,一邊跟親朋好友喝茶、烤肉、閒聊,簡直比客廳還像客廳。

文化傳承 就在家中火煻旁

過去,大部分原住民族烤火的首要地點是家,再來則是聚會的地方,至於舉行祭典的祭場更是少不了用火,甚至終年不息。

高雄茂林部落魯凱族的耆老魏頂上表示,小時候住在山上的舊部落,全都是石板屋,一進門面對的是室內穀倉,隔著樑柱就是室內空間,廁所、豬圈在最裡側,一旁就是終年不熄的火煻,可以用來煮東西跟照明,也可讓房子保持乾燥。晚餐過後就是老人家給兒孫說故事的時間,舉凡家族遷移史、途中發生了什麼故事等,都在火煻邊一而再地重複,而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孫子,依然會圍聚在火煻邊繼續流傳著祖先的故事,這就是原住民族在火煻邊的口傳文學。

山上獵寮 累積山林智慧

狩獵,常是傳統原住民族父子相傳的山林智慧,從體能的訓練、認識山林一草一木、天候的變化,甚至到動物的排遺、行走的獵徑及叫聲,都可在狩獵過程中學習,而這一切,在夜晚來臨前,走進獵寮、升起火來,烹煮著東西、烘烤著獵物,父子倆或部落勇士們就會圍在火煻旁,一邊整理白天的獵物,一邊說著山裡的見聞,山林智慧就這樣累積了下來。

鄒族的莊莫俄回憶起小時候父親帶他上山狩獵的經驗,總讓人捏一把冷汗,他說:「第一次跟父親上山時我只有五歲,父親可能是要訓練男生的膽量,一到山上就找地方升火,讓我坐在火煻邊不要亂跑,然後他就自己走自己的路,當時我覺得很害怕,黑壓壓的山上有各種動物發出的鳴叫聲,還有風吹過樹木草叢的沙沙聲,內心感到相當恐怖,但膽量也在不知不覺中訓練了起來。」

初康賢是卑南族人,他也說起過去和族人們上山打獵的經驗,一去就是好幾天,族人會採集大量的鹽敷木果實來醃肉防腐,並將獵肉鋪掛在獵寮火堆上方來煙燻,將水分去除才不會腐爛,重量還會因此變輕,就更容易拿下山。夜晚時,大家會圍在獵寮的火煻邊烤火,分享經驗,老獵人會傳授給年輕人狩獵技巧及夢占解釋,所有的山林智慧就在山上獵寮的火煻邊代代相傳。

男子聚集的聚會所

大部分原住民族的男子聚會所或傳統領袖家屋前的聚會廣場都是重要的議事空間,後者通常都是族中耆老聚在一起討論部落事務的地方,男子聚會所則肩負教育、軍事、政治等功能,對於部落文化傳承與部落主體性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裡頭的火煻也是終年不滅,並都有部分儀式會在其周邊舉行,例如鄒族戰祭、拉阿魯哇聖貝祭、卡那卡那富米祭、阿美族豐年祭、卑南族年祭等。

男子聚會所或傳統領袖家屋前的聚會廣場都是重要的議事空間,裡頭的火煻終年不滅。(攝影/林瑞珠)

祭典開端 由火而起

有許多原民的祭典是從升火作為開端,例如鄒族戰祭開場的迎神祭,就是由傳統領袖帶領族中勇士手持聖火,從庫巴走到廣場中的火煻升火。庫巴之火象徵著族人的生命之火,勇士們必須在主祭開場之前將聖火引入廣場中的火塘中,整個祭儀期間火都不能熄滅。

賽夏族的矮靈祭也是如此,正式祭典第一天迎靈,便由長老從祭屋出發,帶領族人手持火把一路進入祭場,點燃祭場中的火煻,開始通宵達旦吟唱祭歌,直到天明方歇。

賽夏族矮靈祭首日迎靈,便由長老帶領族人手持火把點燃祭場火煻,接著通宵達旦吟唱祭歌。(攝影/林瑞珠)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2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