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陳潔瑤想用電影訴說泰雅族的故事,《哈勇家GAGA》也成功地讓大眾有機會認識泰雅族的語言和文化。

Laha Mebow陳潔瑤:用專長延續原住民族文化

透過電影訴說泰雅族故事

2023/05/12

  • 文字 / 張煥鵬 圖片提供 / 陳潔瑤、華映娛樂
LINE分享 FB分享

泰雅族導演、編劇陳潔瑤,執導過《不一樣的月光》、《只要我長大》、《哈勇家GAGA》等多部劇情片;曾經榮獲第18屆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最佳劇情/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並代表台灣參加奧斯卡金像獎;以及榮獲第59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獎項,表現傑出。

主修電影的陳潔瑤,大學畢業後正式進入電影業。她說,拍電影、當導演從未出現在夢想清單裡。「小時候,很喜歡看故事書,也對表演有興趣。」陳潔瑤表示,小朋友懵懵懂懂,根本不理解拍電影是怎麼一回事,更別說是當導演了。會走上電影之路,其實是誤打誤撞。

Laha Mebow陳潔瑤

族別:泰雅族


誤打誤撞進入電影行業

從小學到高中,陳潔瑤的課業成績都不錯。大學聯考時,因為失常考得不理想,放榜後被分發到世新電影系。「因為想把剩下兩部金馬影展的片單看完,決定不會去重考。」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位法籍智利的導演羅爾路易茲(Raoul Ruiz)來臺灣拍片,陳潔瑤是電影相關科系的學生,所以有機會進入片場實習。相較於教室裡嚴肅的電影基礎理論,片場的一切事物顯得格外有趣。陳潔瑤初次進入片場,就喜歡上拍電影這一行。

陳潔瑤大學畢業時,正值臺灣電影產業低迷的時候。不過,她依舊選擇進入電影圈,希望有一天能成為用電影說故事的人。進入電影圈後,她先後跟隨瞿友寧、張作驥和蔡明亮三位導演學習。「但是我想要再多了解原住民族,所以決定先暫時離開電影行業。」於電影圈深耕十年後,陳潔瑤轉而進入原住民族電視臺工作。那段時間她大量吸收與原住民族有關的知識和文化,也結交很多原住民族朋友。這些相關經驗的累積,都成為她日後從事電影創作工作的最佳養分。

陳潔瑤認為,在城市長大的原住民族,如果沒有去了解自己的家族和部落文化,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部落尋根重新認識自己

陳潔瑤年幼時隨家人從宜蘭南澳移居臺中,從小到大,始終與部落隔著遙遠的距離。一直到了三十多歲時,才跟著族人回到老部落尋根。

陳潔瑤回憶當年為了前進老部落,沿著崎嶇難行的山徑行走,一行人花了兩天的時間才抵達。過程雖然辛苦,但踏上部落土地的那一瞬間,陳潔瑤馬上就感受到自己與泰雅族之間密不可分的連結,內心有著種難以言喻的感動。2008年,陳潔瑤回到老部落,下山之前,她向祖靈許下一個願望,希望以後可以拍一部與原住民族有關的電影。

「原住民族是非常特別的一個族群。」陳潔瑤說,從回到老部落尋根的那一刻起,發現愈深入去了解部落,愈發現自己的不足。因為原住民族的起源、歷史、文化以及祭儀等,有太多值得探究的主題。對於從小在城市中長大的陳潔瑤而言,都市裡沒有說族語的環境和機會,所以她完全不懂泰雅族的母語。「老人家都希望我們說族語。」重新認識並接觸原住民族和部落之後,讓她興起好好學習族語的念頭,從頭開始學習,如今已經通過族語初級認證。

「找個機會回部落看一看、好好地去認識自己的家族,你會有不同的改變。」陳潔瑤表示,在城市裡出生、長大的原住民族,如果都沒有去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和部落文化,真的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莫忘初衷持續保持熱情

「Gaga」在泰雅族社會中,代表族人的生活信仰,以及社會體制及權利管理中最高規範與準則。陳潔瑤說,很多觀眾看到《哈勇家GAGA》之後,都會很好奇地想要知道Gaga是甚麼?因為這部電影,讓許多非原住民族的觀眾,有機會認識泰雅族的語言和文化,甚至連其他各族的原住民族也開始產生興趣,願意去接觸、去理解。陳潔瑤希望用電影說一個大家都能懂的故事,更希望藉由拍電影,讓更多人看見原住民族的不同面向。

用自己的專業與強項,延續原住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陳潔瑤執導的《只要我長大》和《哈勇家GAGA》這兩部劇情長片,分別在臺北電影獎、金馬獎、休士頓國際影展、義大利Giffoni影展、新加坡國際電影節等國內外重要電影獎項中,獲得多項殊榮。在風光的背後,其實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苦。「拍電影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如果缺乏熱情的人,是無法堅持下去的。」每當遇到低潮和挫折的時候,陳潔瑤就會回想當初進入電影圈的初衷。

每當遇到低潮或挫折,陳潔瑤就會回想進入電影圈的初衷。

「我不會織布,但我用電影代替編織。」泰雅族女性擅長編織,在傳統的泰雅族部落,每個少女都要向女性長輩學習織布。陳潔瑤說,電影,是她的專業;也是她傳遞泰雅族文化的方式。電影涵蓋音樂、美術、文學、戲劇等元素,看電影是非常普遍的大眾娛樂。陳潔瑤用電影說泰雅族的故事,藉由影像呈現部落真實的生活與文化,透過電影創作,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原住民族。她也鼓勵當代的原住民族青少年,用自己的專業與強項,延續原住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2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