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野菜達人吳雪月提醒沒有辨別野菜能力的人,千萬不要隨意嘗試路邊的雜草,建議到野菜市場購買比較安全。

依循四季品嚐不同美味!當一名「懂吃」的野菜達人

2022/12/22

  • 文字 / 林瑞珠
LINE分享 FB分享

原住民族會依循季節而摘採不同的野菜,通常只採嫩心,不會連根拔除,總會保留整株讓其持續生長、繁殖,來年還可以永續摘採,這是原住民族身處大自然中,從小就培養出的尊重大自然的本能。


野菜和一般種植的蔬果一樣,都是應時應景的作物,不同季節有不同的野菜,過去原住民族採集也只會選擇當季的野菜,不像現在農業技術精進,市場裡的蔬果幾乎沒有季節之分。而「採摘當季、食用當季」最符合健康所需,亦為目前最主流的營養學概念。

雜草叢生裡尋訪季節性野菜

採集野菜也有淡旺季,阿美族耆老陳金龍表示,每年3月插秧之後,緊接著4、5月梅雨季節,田間除草過後就有許多野菜冒出來,那段期間最特殊的野菜是雨來菇,最適合做成涼拌。8、9月盛夏,天氣炎熱,野菜長得最差,要到秋、冬季節天氣轉涼,田間作物採收完畢之後,雜草自由伸展,才進入野菜的旺季,這個季節的野菜最鮮嫩,「十心菜」也是這段期間長得最嫩最長。待農曆過年後,天氣緩和,蟲子都活躍起來,野菜變成它們的食物,菜相就差了,也就沒有那麼美味了。

梅雨季後的雨來菇最適合以涼拌入菜。

這幾年野菜變成很熱門的話題,但陳金龍表示:「早期原住民族沒有種菜,因為到處都是野菜,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菜,每當媽媽要煮飯了,就到部落周邊去採集,小時候根本不會在意吃的是不是野菜,也不會去注意那些是什麼菜。」

陳金龍與妻子嚴玉妹雖然年輕時就北上工作,搬離臺東長光部落,但至今仍維持野菜摘採的習慣,培養出在城市中尋找野菜的本事。夫妻倆經常到住家附近的金龍湖散步,循著山坡往上走,在路邊的野花野草叢中,就會出現夫妻倆喜愛的龍葵和過貓,而這些卻都是鄰居眼中的「雜草」。

採集野菜是一件辛苦的工作,就跟獵人一樣,只是他們尋找的是不會移動的植物。

野菜長在雜草之間,要如何判斷哪些植物是可以吃的呢?阿美族野菜達人吳雪月表示:「從低海拔到高海拔都有野菜,通常只要動物能吃的,人類就可以吃。」不過大部分的人沒有判斷的能力,建議到野菜市場去購買會比較安全。

取之所需 讓山林得以休養生息

住在花蓮明利部落的耆老朝秋開表示,原住民採集野菜不會一網打盡,他以前在山上打獵,都會順便採些野菜,當季有什麼就採什麼,當餐夠吃就好,絕對不會多採。例如獵到山羊,晚上就會煮羊肉爐,配些山蘇、過貓、川七、野生香菇、木耳一起煮,全都是山上珍品;如果獵到飛鼠,則會拉一條黃藤,砍一節藤心來熬煮飛鼠湯,他特別強調飛鼠腸子裡的東西十分滋補,因為飛鼠都是食用山上的野果和野菜,經過腸道消化後其實很美味,以前他的孩子也很喜歡,就像現代人愛喝麝香貓咖啡,是一樣的概念。

山上打獵,獵人們也 會順便採摘當餐夠吃的野菜。

專職野菜達人 一眼就能辨別能否食用

在花蓮吉安鄉黃昏市場賣野菜的阿美族姊妹郝愛雯、郝愛蘭就是現在還在採集野菜的達人,他倆揹著竹簍走在田野間,看一看雜草地,馬上如數家珍地介紹眼前所見的「雜草」,竟然都是野菜。他們一家都是靠採集野菜在吉安黃昏市場販售維生,從小就跟著媽媽到處採野菜,也從媽媽那裡學會哪些野菜並非當季因此不能採,哪些野草有毒不能吃,便自此學會辨認,對於野菜的辨識乃耳濡目染。

採摘野菜很辛苦,姊妹倆一大早就開著小貨車到鄉間田野到處尋找,休耕的荒地是最可能出現野菜的地區,且要趁著清晨趕緊去採嫩葉,若沒有即時採到就變成老葉了。此外,她們絕對不會整株拔除,過一陣子綠葉又發,還可以再來摘採,開花結果落入田間,隔年又可豐收;同時小棵的也不會採,因為如果大小通吃,很快就沒得採了,這就跟打獵的概念一樣,是原住民族讓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採集智慧。

極端氣候的挑戰 野菜達人大考驗

以前到處都有野菜可以採,郝愛雯、郝愛蘭通常一個早上可採七、八十斤,尤其冬天是野菜種類最多的季節,長得很肥美,像野莧菜、龍葵、細葉碎米薺,遍地都是,但最近十幾年都市擴張,得開車一小時到更遠的地方尋找,加上極端氣候讓野菜生長大受影響,例如前幾年遇上霸王級寒流,讓野菜全都凍傷枯萎;2021年春天缺水,野菜數量大量減少;2022年則碰上野菜盛產期經常下致災性大雨好幾天,使得田間淹水,雨後放晴出大太陽,田水又晒到發燙,野菜的根部因此全潰爛了。

為了增加收入,郝愛雯就批些小米、紅黎、竹筒飯來賣,到山上採藤心以及麵包果,自己再種一些九層塔等辛香菜,這也是順應人為變化與大自然的一種方式。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1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