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網袋」的源起、功能,必備又靈巧的工具
2022/08/23
- 文字 / 林瑞珠
網袋是原住民族打獵或捕魚時必備的裝卸工具,不用時體積很小,便於收藏且不占空間,使用時,獵物放進柔軟且具伸縮性的網格組織便可將體積撐大,可謂非常聰明的發明。
網袋是一種編繩技藝,以手工將一條長線編成許多個菱形網目而組成,最大的特色在於每個網目之間都打了一個牢固的網結來連結,即使斷線或被異物扯斷,只會在斷線處形成破洞,不會抽紗形成大洞,因此裝載的物品不會掉落,甚至還能依照原樣打結補洞,為獵人所愛用。
獵人愛用的工具
因為方便攜帶、破洞不會擴大、獵物不會滑落,使得網袋普遍運用在獵捕工具上,包含海陸河川的各種漁網、魚筌網袋,以及山上狩獵揹運獵物的網袋,皆使用相同的手法。另,巧合的是,世界各地的漁網也都大同小異,故而形成特殊的漁獵網結工藝。
網袋的編製工具包括穿針引線的梭子及控制網目大小的織板,織板通常用木片或竹片削成不同寬度。
隨身放菸草的網袋
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有一種側揹的網袋,俗稱菸袋,可以放菸草及菸斗,童年居住在花蓮山上大禮部落的太魯閣族金鐘歌手伊祭.達道表示,菸袋有分一般織布製成或網袋編成,使用上不限男女,所以編織者亦不限男女。布農族、邵族則有胸前網袋,比較正式的場合還會加揹一個相同形式的腰袋,樣式和後揹的獵人網袋一樣,織成正方形,胸前利用肩袋揹起來,或繫在腰部,一般都只放菸草之類的物品。
男女通用的束口網袋
傳統上,雅美族與其他族群無異,漁獵是男人的事,漁獵用的製網以及勾編束口網袋自然也是男人的事。紅頭部落的魯邁還保留了一個父親做的中型網袋揹包,每當飛魚季時在傍晚划著獨木舟出海捕魚,深夜上岸在海邊刮除魚鱗之後,就會用網袋把漁獲揹回家並掛在屋簷下,第二天清晨再殺魚,晒成魚乾保存。而雅美族婦女到海邊撿螃蟹、貝類、海菜時,也會使用這種網袋,可謂男女通用。潛水捕魚用的魚筌網袋
臨海居住的阿美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主要用的是盛裝漁獲的魚筌網袋。新社噶瑪蘭族耆老周智慧至今還在編網袋,他說下海時會在腰間繫上魚筌網袋,撈幾尾龍蝦、撿幾個海膽、刺幾條魚,馬上就可以放進去。每年7月,樟原部落的阿美族人舉行豐年祭,噶瑪蘭族人舉行海祭,部落青年一大清早就會帶著繫在腰間的魚筌網袋下海,準備中午聚餐時所需的海鮮,他們在浪裡下潛上漂,很快就把魚筌網袋裝滿。
臨海的阿美族在豐年祭時,也會使用魚筌網袋下海捕魚,圖為阿美族人陳武雄示範編織三角的魚筌網袋。
山上獵人 裝獵物的網袋
山上族群使用網袋主要是裝獵物,過去幾乎每個部落都有人使用,不同之處在於有些織成長方形,有些織成正方形,也有些織成束口袋的樣式,均依個人使用習慣而定。使用時,會依需求配上可調整長度的頭帶或肩帶,便可負重數十公斤。花蓮萬榮明利部落的太魯閣族耆老朝秋開表示,年輕時打獵,一次就是五、六隻山羌,他會將一隻隻山羌疊入網袋中,網袋就會馬上撐開;而要裝山豬時,則會先將其肢解、烘乾,在山上先把內臟烹煮後食用,其他裝入網袋揹下山去。常跟朝秋開一起上山打獵的女婿洪正雄則表示,他習慣將獵物裝入麻布袋後再套上網袋,這樣就可輕鬆揹負六、七隻山羌。
排灣族、魯凱族、布農族、鄒族、拉阿魯哇族過去也有打獵網袋,但現在已經少人在用。在臺東金崙路邊有一座非常具有排灣族特色的聖若瑟天主堂,用了許多排灣圖騰、故事、工藝品來裝飾,牆壁上就展示著一個織成長方形的Rahrui網袋,左右兩邊用木片固定並連結肩帶。拉勞蘭部落的戴明雄牧師表示,那是一個萬用袋,上山工作可以裝任何物品,打獵採集皆適宜,男女皆可用,以功能決定尺寸大小,是個多元用途的網袋。
臨海居住的原住民族 主要使用的是盛裝漁獲的魚筌網袋,圖為 新社噶瑪蘭族耆老周 智慧所織出的網袋。
出草時 裝獵人頭
過去獵人網袋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出草時裝獵人頭。太魯閣族伊祭.達道表示,所獵人頭放入網袋時,必須把頭髮撥出網袋,讓人一看就知道裡面有獵人頭。而裝過獵人頭的網袋會在肩帶上纏繞染過薯榔而變作紅色的苧麻線,以顯示這個網袋主人是獵過人頭的勇士,另外,有些族群會把獵人頭及狩獵的網袋分開。※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9 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及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