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迦瑙.伊法蘭:多參與,邊做邊學

文化傳承是年輕人的使命

2021/10/04

  • 文字 / 撰文|張煥鵬 圖片提供|迦瑙.伊法蘭
LINE分享 FB分享

在屏東文樂部落長大的迦瑙.伊法蘭,目前從事樂舞文化藝術工作,他以部落的故事為題材,創作出許多精彩的作品,其中《小米說》更獲得2018年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優選獎。

小米是排灣族非常重要的作物,從播種到收割的過程,有許多的禁忌和祭儀。迦瑙.伊法蘭念大學時,以部落文化為畢業製作的主題,為了拍攝畢業作品,他走進土坂部落跟著vuvu學習,看著小米種子撒在土地裡,慢慢地成長、茁壯,在認識小米的同時,他也漸漸地理解原住民族依循四季運作的歲時祭儀和傳統文化。

迦瑙.伊法蘭

族別:排灣族、阿美族
部落:屏東文樂部落

因為樂舞重新認識自己

「在部落學習文化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迦瑙.伊法蘭指出,部落的年輕人有很多機會和老人家互動,因此可以輕易學會族語和原住民族文化。國中時離開部落到平地念書的他,少了許多學習族語和文化的機會,一直到上大學後才開始接觸和原住民族文化有關的事物。

喜歡跳舞的他,國中參加舞蹈社團、高中就讀舞蹈科班,雖然開始接觸原住民族舞蹈,但是專注於舞蹈技巧訓練的他,並未深入研究其中的文化內涵。大學時期因參加「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才開始對樂舞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編舞前,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與祭儀,要對文化脈絡有一定的理解。」迦瑙.伊法蘭除了跳舞之外,還需要花許多時間到部落進行田野調查,蒐集相關資料,同時也負責舞團的服裝事務。

當時,迦瑙.伊法蘭帶著資料跑去南投委託專門製作族服的老師製作出所需的服裝,「要對原住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所了解,才能真正跳出樂舞的精神。」迦瑙.伊法蘭開始正視自己的出身、回歸族名,回到排灣族祖先數百年前的居住地老七家部落尋根,重新認識家族的親戚和部落族人。

迦瑙.伊法蘭從小深耕舞蹈領域,大學時期加入舞團後,開始對原住民族樂舞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跟著vuvu學習種小米和祭儀

「vuvu很會唱歌,她還教我如何種植小米。」迦瑙.伊法蘭回想起大學時到部落拍攝取材,認識了一位排灣族奶奶,並跟著她學習小米從播種到收穫的各種知識,也跟著學習傳統歌謠和祭儀文化。

另一位vuvu(排灣族奶奶的先生)聽說迦瑙.伊法蘭沒有參加過成年禮,便帶著他到山上生活三天兩夜,教導他如何狩獵,以及捕獲獵物後如何處理、狩獵的意義和祭祀儀式等。vuvu還帶他去部落尋找家屋,教導他如何和祖靈說話、祈求祖靈看顧。這些學習過程讓迦瑙.伊法蘭收穫滿滿,也覺得自己變成真正的排灣族小孩。

用舞蹈創作訴說部落故事

迦瑙.伊法蘭一直為傳承原住民族的文化努力著,大三開始他便到花蓮玉里高中原舞隊教舞,讓年輕學子認識傳統樂舞。後來也開始接觸外面的舞團,觀摩其他人如何呈現原住民族樂舞的樣貌。從學校畢業後,迦瑙.伊法蘭有機會參與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的樂舞編導計畫,將歲時祭儀融入創新表演中。

為了在樂舞劇中呈現部落的故事和文化,迦瑙.伊法蘭花費相當大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嚴謹的部落田野調查,那一段期間的扎實訓練,讓他累積堅強的製作、展演、編導和編舞實力。迦瑙.伊法蘭目前在玉里成立「太陽喝水的地方」劇坊,以現代展演手法詮釋部落裡許多珍貴的情感記憶和故事。「太陽喝水的地方」就是排灣族語「迦瑙」的中文,意謂著生命獲得能量的所在。

迦瑙.伊法蘭目前成立「太陽喝水的地方」劇坊,以樂舞創作詮釋原住民族故事。

讓自己成為一粒小米種子

《小米說》以現代舞形式結合原住民當代肢體意象,詮釋排灣族的傳統農作物小米與部落之間的微妙關係,同時也意涵原住民族文化與現代青年的衝撞與看見。迦瑙.伊法蘭藉由作品描述小米的種植過程以及排灣族的歲時祭儀。迦瑙.伊法蘭說,希望年輕朋友能多多參與部落的事務,不需帶有太多的想法或計畫,只要跟著vuvu腳步邊做邊學即可。

「我認識許多住在都市的原住民族青年,他們對於探索文化的需求與渴望絕對不輸給在部落長大的小孩。」迦瑙.伊法蘭認為,無論身處在部落或城市,只要有心人,現在就開始去做,因為文化的傳承就像和時間賽跑,是沒有辦法慢慢等待的。剛開始也許會有很多的迷惘和疑問,但是不用害怕,很多事情只要開始去做,就會從部落中找到答案。

小米從播種、發芽、成長到結穗,每一個階段,都需要有人細心照顧和陪伴。小米結穗時的重量讓小米身稈往下彎垂,讓人想起低調和謙虛的處事方法。「讓自己成為一粒小米種子。」迦瑙.伊法蘭將自己的座右銘與年輕朋友分享,希望每個人都能抱持著謙卑的心態從部落學習和成長。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3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