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失落的樹皮布工藝技術
林戎依:看見文化傳承的美好
2021/05/25
- 文字 / 撰文|張煥鵬 攝影|余欣蘭 圖片提供|林戎依
來自臺東縣小馬部落的林戎依,以樹皮布為藝術創作媒材,並將傳統樹皮布工藝轉化為文創商品,讓更多人看見這項獨特的工藝之美。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林戎依,一直以來努力地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她在都蘭部落看見阿美族傳統的樹皮布工藝,便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開始投入樹皮工藝的學習與創作;之後,更在臺東成立「獨樹依織」工作室。從事樹皮布工藝的過程中,林戎依找到自我肯定以及與原住民族文化的連結;面向未來,她希望能致力於樹皮布工藝的創新與傳承,讓這項傳統技藝展現更豐富多元的樣貌。
林戎依(Halomai)
族別:阿美族
部落:臺東縣小馬部落
往夢想的路上持續堅持下去
「繪畫和藝術是我的夢想,而且我只會畫畫。如果放棄了,不知道自己還擁有什麼?」雖然藝術創作之路並不好走,但是林戎依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因為喜歡藝術創作,所以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止她繼續往前進。
「小時候很喜歡拿著畫筆在牆壁上塗鴉,爸媽看到後沒有責罵,反而稱讚我畫得很棒。」在林戎依的印象中,童年時光有許多和畫畫有關的美好記憶。
林戎依的父親在她幼稚園的時候過世,家中頓時失去重要的經濟支柱。媽媽只好帶著她離開部落,到成功鎮尋找工作機會,後來在家扶中心的協助之下,生活才漸漸穩定。當時年紀還小的林戎依,對未來感到茫然,靠著畫畫重新建立自信,找到努力的目標。
對於自己的繪畫能力相當有自信的林戎依,上了高中美術班後,突然大受打擊。當時班上同學都是從小受過美術基礎訓練的資優生,無論是水墨、水彩、素描等技法,都難不倒他們。
為了跟上同學們的進度,林戎依每天都努力地畫畫,經常把飯錢省下來買顏料和畫筆等美術用品。比別人加倍認真地練習,再加上許多熱心的同學指導她,林戎依的美術成績突飛猛進,這也讓她深刻地體認,「只要努力,一定會有收穫。」
曾消失的阿美族樹皮衣
根據文獻記載,樹皮布文化已有3,500多年歷史,分布區域從亞洲到南太平洋群島、非洲、中南美洲等國。「除了阿美族之外,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泰雅族等,都有樹皮布工藝。」林戎依說,早年阿美族利用樹皮布製作衣服,不過這項傳統已經消失60年了。後來透過東海岸都蘭部落耆老致力復興並傳承,才得以再現。
大學時期無意中發現樹皮布工藝後,主修美術的林戎依便利用樹皮布當作創作媒材之一,就此開始投入樹皮布工藝的創作,並帶著使命感要把這項阿美族的傳統工藝傳承下去。
樹皮布製作前,必須先採集桑科類樹木的枝幹,之後進行搥打作業,以利樹皮扁平延伸、柔軟如布,全部流程共7道工序,才能製作出1張樹皮布。林戎依說,部落最常見到的桑科類樹木就是構樹,所以現在的樹皮布大多取材於構樹。
「除了樹皮布之外,藤編工藝也是阿美族非常厲害的傳統工藝,可惜現在這項工藝也快要消失了。」林戎依說,小時候在部落裡,阿公輩的阿美族男性都會藤編這項技藝,當時家裡使用的容器和餐具都是阿公親手編製的。隨著時代演進,現在會藤編的族人愈來愈少了,她把阿公以前編織的藤器都好好地保留下來,希望讓後代子孫們都能知道阿美族的藤編工藝非常厲害。
林戎依曾以作品《在我眼中,你是如此的美麗》,在2018年「PULIMA藝術獎」獲得優選。之後,也陸續以樹皮布結合當代織物或各式媒材,重新詮釋臺灣原住民族的樹皮布傳統工藝之美。林戎依在創作的過程中,同時探討樹皮布與土地、族群文化及傳統信仰之間的關係,更進一步尋回自己的族群認同。
失敗是邁向成功的必經過程
工作室創業至今6、7年,林戎依的文創商品漸漸地打出知名度,她利用樹皮布製作成美麗的耳環,相當受客人喜愛。林戎依說,或許旁人都覺得她的創業歷程很艱辛,但她卻樂在其中,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是非常開心的事。
去年,林戎依到臺東5所國小(寧埔國小、成功國小、北源國小、三民國小、三間國小)免費傳授小朋友樹皮布工藝製作,雖然敲樹皮的步驟很辛苦,但是每一位小朋友似乎都「敲」上癮,在敲樹皮的時候,還配合著敲打的節奏唱起古調。「學生專注認真的模樣,讓我看見文化傳承的美好。」
接觸樹皮布已有10年的林戎依,至今仍持續地努力與精進。她說,為了讓樹皮布工藝呈現更多元化的樣貌,必須發揮更多創意,克服許多技術上的挑戰。未來,她希望能創作更多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也希望走入更多學校,推廣樹皮布工藝。
「勇敢去追逐夢想,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失敗是邁向成功之路必經的過程。」林戎依持續往夢想之路邁進,並且與每一位年輕朋友共勉。
林戎依的作品將樹皮布工藝結合設計,讓傳統工藝能以不同面貌再次呈現。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