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美族織布充滿海洋光彩
織布代表的意義
2021/05/06
- 文字 / 撰文、攝影|林瑞珠 圖片提供|果子的腳印、臺東縣蘭嶼天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
攤開雅美族(達悟族)的織布,充滿海洋的顏色,如大海般的湛藍與浪花捲捲般的白,組成布疋的主色調。只看織布,就知道這個民族的生活與海相關,才會有充滿海洋風格的織布。
藍白相間,乍看之下,雅美族(達悟族)的織布和臺灣其他原住民族的織布有些相似,以麻線自然染成藍、白、紅、黑等顏色,大量運用藍白相間的搭配,織出有如魚一般的菱形紋以及波浪紋;細看之下,又會發現圖騰的表現有所不同,這個海洋民族表現在織布上,融入更多海洋的素材及特色,使得傳統織布充滿海洋的色彩與圖紋。
雅美族居住於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小島,是唯一不住在臺灣本島上的原住民族,因為四面環海、以海維生的特殊生活紋理,如與洄游性的飛魚之間的關係,就經常表現在織布上,另外還有船之眼、人型紋、波浪紋、菱形紋,及島上特有的白色蝴蝶蘭等圖案。這些都是因地理環境、生活而發展出來的藝術文化。
女人等待豐收的方式
與海為鄰,與海共生,雅美族的一切都和海洋有著密切的關聯。每年3月,東北季風漸漸平息,海浪也隨之趨緩,濕暖的南風緩緩吹拂而來,海底的鬼頭刀也從菲律賓海域,順著北上的黑潮趕來一群群豐美肥碩的飛魚。此時,雅美族男人紛紛打開塵封半年的船屋,把拼板舟推向海岸,以迎接一年一度的飛魚季。
當男人在海上捕魚時,女人除了在田裡忙著農活,也忙家務,包括織布。在織布的同時,想著正在海上辛苦打魚的丈夫,自然而然地就將所見所思織到布疋中,船眼、人型、波浪、魚紋,隨著來回穿梭的梭子逐漸展開。
蘭嶼小島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日子與飛魚密切相關,雅美族人因此將一年分成3季,3月中至7月是飛魚汛期;接著進入7月至11月是捕撈終了期;進入冬季的飛魚季則是橫跨年中最重要的日子。雅美族織女們的思緒隨著大船下水而有船之眼、人型紋,下水之後就有波浪紋,如魚一般的菱形紋,服飾上的藍、白、黑三色織紋是大海的顏色,島上特有的植物白蝴蝶蘭,偶爾也會出現在織布裡。可以說,雅美族的日常都透過織布機織進布紋中,不僅如此,這些圖紋與色彩也同時出現在拼板舟上。
雅美族的布疋藍白相間,仔細觀察紋理,會發現有著菱形紋與波浪紋,十分細緻。
織布看似容易卻不簡單
雅美族的織布屬於梭織物,雖然結構簡單,卻充滿變化,可織出平紋、三枚斜紋、變化平紋,以及上述織法相互混合織成多樣化的圖案。白色橫條紋是常見的素色織布,但有多種細緻、豐富的織紋變化,相當有特色。
雖然圖紋看似簡單,其實多達17種織紋,織布過程十分繁複,外行人會認為,不過是一條線穿來穿去;實際上,光織一個經典藍白菱形紋就要經過19個步驟,織成一長條布匹後,再縫製成各種所需衣服或配件。
雅美族婦女至今仍使用傳統的水平式背帶織布機,需坐在地上織布,這對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說十分吃力。
雅美族男子的傳統服飾會穿著短背心、丁字褲,丁字褲是一長條白色兜布,以特殊纏繞方法遮掩重要部位,再固定於腰間,短背心是以藍白相間的織布縫製而成;女性的服飾則稍微複雜,同樣以黑色或藍色條紋及白色條紋相間的織布縫合而成,下身則穿著短圍裙,用1片至3片布幅並排縫製而成,腰腹之間也要繫上水藤、麻繩及長片腰帶。
由於一針一線耗時費力,這麼辛苦的工作現在已少有人願意傳承,蘭嶼的織女已不多見。難得的是,朗島部落還有一位堅持手工織布的雅美族織布老師蔡月香,她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多次提到,雅美族傳統織布看似簡單,卻要花上很大的功夫,即使她已織布多年,是個熟能生巧的織女,但是面對一卷線,有時還是會織得太鬆,有時又太緊,這樣織出來的眼睛圖案就會變型,十分不容易。
雅美族織布布面素雅,但是需要花上很大的功夫才能織出,相當耗時、耗力。
織布技藝在部落開課
幸好,這項珍貴的文化目前獲得各級政府及學校的重視,例如蘭嶼的國小或社區會爭取經費,開設傳統織布課程,許多小朋友及婦女報名學習,蔡月香堅持多年的傳統技藝傳承因此有了更多新血投入。
雅美族過去要學傳統技能,例如織布,必須向長輩獻上牲畜或芋頭,類似漢人社會進私塾要向老師供養束脩一樣。隨著時代演變,政府有資源投入推行傳統織布計畫,讓更多族有意願參與,一些非政府組織或宗教團體也推行相關教學活動,例如臺東縣蘭嶼天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就定期舉辦「雅美族傳統技藝文化復振計畫─織布」課程,讓更多族人能學習到祖先的智慧,讓這項傳統織布技藝能傳承下去。
臺東縣蘭嶼天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定期舉辦織布課程,期望傳統織布技藝能傳承到下個世代。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