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鄒族鞣皮技術製作多功能衣飾

獸皮製衣 披風、皮鞋好耐用

2020/10/23

  • 文字 / 林瑞珠
LINE分享 FB分享

「以獸皮為衣」是鄒族男人服飾的特色,從打獵、鞣皮到縫製成衣帽,都是男人的工作。他們常選擇皮質比較柔軟的山羌皮做皮鞋、皮帽,山羊皮則拿來做作衣服、披風,還兼具被子、雨衣與地墊的功能。

以前鄒族的老人家總會告誡上山打獵的年輕人,不要打只有一隻眼睛像月亮的鹿,那是山獸神。一天,一對兄弟上山,遇見傳說中的山獸神,哥哥遵守老人家的告誡,弟弟卻見獵心喜,箭放在弦上了,想起老人的告誡,又不甘心地放下弓箭,卻在猶豫時,不小心把箭射出去,剛好射中山獸神,山獸神受傷逃跑。

兄弟倆循著山獸神在葛籐留下的血漬一路追蹤到一片森林,在一棵茄苳樹下,山獸神突然出現,一把將弟弟抓起來在樹枝上來回摩擦,哥哥嚇壞了,這時山獸神對哥哥說:「回去告訴你的族人要像這樣鞣皮。」哥哥驚慌失措地跑回部落,告訴族人剛剛發生的事情,也因此學會鞣皮的技術。

精細的鞣皮技術

鄒族男人向山獸神學會的「鞣皮」是一項繁複的技術,是在打獵之後處理動物皮毛的工序。

通常男人山上打到獵物後,會趁著獸皮還富有溼度,彈性仍佳的時候,就把獸皮和骨肉用獵刀小心翼翼地分離,然後繃皮,就是把整張動物皮毛用木框及繩子撐開。繃皮上架時,為了固定,會在邊緣刺出小洞,讓繩子穿過,但若不小心把洞口切太大,可能會斷裂,破壞整張毛皮的完整。

過去鞣皮的工作都是在山上取得獵物的同時就進行,至於分離出來的獵肉,也要馬上火烤脫水烘乾,一來可以防腐,二來減輕重量,下山的時候可以背回更多的獵物。

鞣皮是一項程序精密的技術,鄒族男人在打獵之後,會趁獸皮還有溼度、彈性的時候,以此技術處理動物皮毛。


獵人不愛細皮嫩肉

住在嘉義觸口逐鹿社區的莊莫俄和他的客家太太鄧伊珊都是鞣皮高手,雖然依照傳統這是男人的事,但對創作有高度興趣的鄧伊珊也迷上這種手藝,於是,夫妻倆攜手求教於族中長老,雙雙學會這門傳統手藝,鄧伊珊的手藝還技高一籌呢。

鄧伊珊表示,動物的年齡也會影響鞣皮品質,通常年紀愈老的動物,獸皮愈有韌性,需要很用力才能撐開,但比較容易繃出一張完整的皮。年齡較小的獵物因為皮的硬度跟韌性都不夠,一拉一繃容易撐破,很難弄出一張完整的獸皮,所以獵人都喜歡老皮,而不愛細皮嫩肉。這很符合生態永續的環保觀點,放過小動物,讓動物得以長大繁殖,生態系才能平衡,人與動物的關係也比較不緊張

把獸皮用框架繃起來之後,接著就要仔細刮除皮上殘留的肉,以免腐敗、發臭,進而破壞毛皮組織,經過數日曝曬到完全乾燥後,就會變成一張硬質的獸皮。曬乾後的獸皮會緊縮,接著就要把獸毛和殘渣肉屑刮乾淨。

刮得愈乾淨,鞣皮愈軟,刮乾淨之後兩面看起來一樣,使用的時候不必分正反面。鞣好的皮,還得泡水柔軟,接著拉皮。拉皮是相當耗費體力的工作,將皮架在粗大圓木上由兩人互相拉扯,如此反覆,獸皮就會愈來愈柔軟。一人獨拉的話,也可以放在臼裡以杵捶打,一樣可以柔軟獸皮。

住在逐鹿部落的莊莫俄、鄧伊珊夫婦是鞣皮高手,繼承了族中長老的傳統手藝,能精準地掌握獸皮的種類、年齡等,製作出美麗的皮件。


鄒族男人練就的粗工細活

鞣皮的工序繁複,是粗工;而要把一張皮毛製成可用的衣飾,則是細活,所以鄒族男人都是粗工、細活全上手的好男人,也可想像一套勇士服是如何得來不易。

不同的動物獸皮可以做不同衣飾,特富野部落頭目汪義福表示,成熟的公山羌適合做鞋子、皮帽,有時候還留下山羌頭在皮帽上做裝飾,顯得神氣勃發。如果是獵到母山羊,體型通常比較大,就可以拿來做披風;水鹿體型更大,可以做皮褲

披風同時還有雨衣、睡墊的功能。莊莫俄表示,過去老獵人經常會把山羊或水鹿做成的披風一層層的塗上獵物的血,血塗抹得愈多,就會變厚變硬,強化防水的功能,就成了多功能的披風雨衣,行走在雨霧森林裡也不怕被大雨淋濕、著涼了。


鞣好的皮依舊美味

鞣好的皮,如果覺得數量太多,還可以泡水還原之後再烹煮。逐鹿部落的莊莫俄表示,一般獵物的皮如果不拿來製成皮製品,一樣會把毛刮除乾淨,皮肉分離,可以水煮,也可以做滷味,QQ的很好吃,富含膠原蛋白,可以養顏美容呢!

族語關鍵字

Kuhcu 皮製披風

'ua 水鹿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80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