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探尋 達魯瑪克的石頭信仰...

2016/01/11

LINE分享 FB分享

歷時兩個多月,石版系列的四支專題,即將進入尾聲,在轉身離開前,我想,我找到了石頭信仰的答案,也謝謝族人給我這麼豐富的情感,對部落、對社會,也是對未來。

從舊好茶的石版屋開始,告訴了我,生火即是生活,一把火是薰蟲,是炊煮,更是房子守護神。直到外來集權進入,人的角色硬生生從石版屋被抽離後,一切很快速地變了樣。

翻山越嶺才能抵達舊好茶。

去年12月,屏東三地門鄉的78歲排灣族石版匠師杜蘭胞,穿著勇士族服帶著我去看他一手監工的石版家屋,走進室內,他的眼神,流露抱歉:「這裡面的擺設都不是我們過去生活的擺設,我告訴鄉公所應該要怎樣做,但他們只跟我說,只能按照他們設計師的設計蓋...」我看著失落的Kama回應:「沒關係!我們現在就用這些椅子擺出你所說的家屋設計,你坐在中間是貴族,我在你的右手邊當黃花大閨女...」

排灣族石版匠師杜蘭胞。

位置坐定,Kama說,他想先用族語唱首歌,「中華民國來了以後,不知是好還是不好,我們要成為一隻雲豹,在我年邁時,還能看見百合,當大山崩落,就會知道誰是勇者...。」唱的是文化,是惆悵,也是寄望。語畢,他堅持帶我回他家吃肉,他要和我分享他最近獵到的一百多斤的山豬,證明他還是勇士,因為他已經唱給我聽了....。

再往裡面走一點,屏東霧台鄉的75歲魯凱族匠師顏柱,爽朗的笑聲,搭配他的挑高石版屋設計,及現代石版衛浴設備,「因為我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啊!」其實他是想藉此鼓勵他的三個孩子,回家吧!父親老了,該回來傳承父親的石版技藝。

即使建造途中,他因為販賣石版,而被政府強權關進牢籠一天,現在他已經停止了長達40年的石版採集工作,拍攝當天我鼓勵他拿起工具,為我再敲一塊石版,嬌小的他,即使我們語言不是很通,但或許看到有年輕人來所以很開心,工具上腰,帶著我找尋家裡附近還堪用的石版,扛起20公斤石版逕自打了起來,拍完後他堅持要把那塊石版送給我,並且跟我約定,下次要再帶我去礦區看他採礦,但前提是,他得先申請,獲得許可後才可以帶我進入。

顏柱說,小時候都跟著老一輩的人進入礦區,學習採石版,如今卻因為政府集權,無法再隨意進入了。

車子出了檢查哨,我一路向北,到了高雄茂林區萬山部落,找石版文創工藝師馬樂,他十年前返鄉蓋了一棟石版屋後,現在他企圖從石版中找出新生命 — 龍紋石,用現代人的思維,繼續延續石版的生命,並重新思考:「蓋石版屋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50多歲的馬樂,認為傳統,其實就是現代的養分及來源。

2016年的今天,我到了東魯凱達魯瑪克,力元大哥回答了馬樂這個問題:「傳統生活已經回不去了,蓋石版屋也不再只是單純為了居住,但我們還是要蓋,因為要找回人的靈魂。」

過去族人相信石頭可以禦敵,但當文明社會強勢地進入以後,今日達魯瑪克族人選擇反過來,挺身保護石版,因為傳統石版屋代表著他們的根,他們的靈魂,尤其是在外受傷時,「我們總是鼓勵人一直向前,卻很少要人回頭,但回頭是讓我們站穩腳步,更看清楚自己是誰。」

李張力元是達魯瑪克族人,也是部落的中堅份子,青年聚會所是魯凱族男性成長時,學習文化知識的殿堂,女性不能隨意進入。

石版,隨著時間演變,意義一直在改變,但保存石版也是在保存記憶,因為年輕人會忘記,「分享即是保護。」所以不管是哪個族群,都可以來找力元大哥,聽他說達魯瑪克的石版記憶,但前提是,得抱著尊重的態度聆聽,否則他的軍人性格可能會當場訓完你一頓後,把你轟出石版屋。

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根,有人選擇回去尋根,也有人只想往前走,證明自己也有能力,在現代社會裡佔有一席之地,當過去萬物之靈,被單一神祇取代,但找尋傳統與宗教信仰其實一點都不衝突,「你也可以說石版是上帝創造給你的啊!」力元大哥說。

跳脫宗教信仰,追尋傳統價值,多虧青年聚會所的文化堅持,教給下一代守護部落的責任,達魯瑪克想要證明,在政府、宗教之外,部落也有能力重建石版屋,結合民間社會的力量,雖然前進的時間很慢,但卻能在堆疊每一塊石版時,一點一滴地把靈魂補滿,這股精神甚至也能幫助其他族群的人,回過頭去找尋自己的靈魂。

「不需要模仿我們,因為達魯瑪克只有一個,你只需要帶著我們的精神,回到你的族群,找回屬於你們的靈魂,你們的根!」朗阿魯是力元大哥在部落重建石版屋的夥伴,他們一起接受外地人來幫忙蓋石版屋,激勵族人,以自己的文化為傲,同時還能教育外來人學習正確文化及尊重,延續台灣多元族群的生命。而屬於達魯瑪克的路,未完待續。

我要離開前,立元大哥說了這一段話:「再怎麼愛部落,我還是鼓勵年輕人可以走出去,累積的能量最後還是能帶回部落來。」就像他的八年從軍行跟修車經歷ㄧ樣,至少車子卡在回舊部落的半路上,他可以救自己。

我想,只要社會對話多了,了解多一些,尊重有了,或許衝突也能少一點,延續台灣多元文化的生命。其實早在原漢血液交融的那一刻起,我們的宿命就已確定,在橋的兩端,不斷來回、前進、來回、再前進。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