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的千年部落 舊好茶登錄國際守護名單之後...
10月15日,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MF(World Monuments Fund)公布2016年世界建築文物守護計畫登錄名單,屏東縣霧台鄉舊好茶 Kucapungane石版屋聚落入選其中,肯定了魯凱族文化價值,卻也突顯了石版屋聚落面臨瀕危狀態,政府及民間也紛紛開始重視後續保存維護問題,文化部也將在近期對外發表後續維護措施,然而舊好茶未來該怎麼走,部落族人的決定才是最終關鍵。
趁著11月旱季,早上七點鐘,我們一行人扛著器材,跟著舊好茶居民小獵人,漢名杜義雄,步行了九個小時,才抵達舊好茶,因為六年前的莫拉克風災,把新好茶沖毀,甚至連路也都沖斷了。
下午四點,我們終於抵達舊好茶部落,就位在中央山脈南端最高山--北大武山的對面,小獵人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生火,因為台灣氣候潮濕,這把火就像是房子的肺,幫助石版呼吸,也能將蟲子薰走,同時還能提供三餐炊煮,生火即是生活。
小獵人重拾傳統生活,這一切得從修復石版屋開始說起。在這之前,小獵人帶著我們進行了一趟部落巡禮,我們跟在他的後面,走在昔日的石版步道上,如今已成滿地碎石殘片,破損情況嚴重,「我現在要帶你去的區域是Tatukulu區域,很棒的一個地方,我們這邊總共有十三個區域啊!可是這邊的石牆疊的牆特別漂亮!」
小獵人話一說完,隨即拔起腰間的刀,砍掉眼前的雜草,好不容易,石階、石牆露出,至今都緊密地貼合在一起,驚嘆祖先們的精湛工法。過去在鼎盛時期,整個部落有三百多戶,房子沿著山勢緩緩地蓋了七層,在小獵人的記憶裡,過去的舊好茶宛如皇宮一般,但現在卻被冬日盛開的小太陽王爺葵搶盡風采,在這三十幾年來,石版屋被任由荒廢。沒有人住的房子,就像是被拔管的病患,逐漸失去了呼吸,生命也一點一滴地流失。
義守大學原住民族發展中心主任台邦‧撒沙勒,他本身也是舊好茶的部落族人,他認為,舊好茶靜態的保存已受到挑戰,找回原來在石版屋的人,甚至重回石版屋居住,才能活化, 「但從靜態保存到動態保存,這中間就有一些問題要去克服,不僅交通要修復,經濟問題也是很大的一環。」
1980年,舊好茶在外來政府強勢介入,以及貨幣經濟的進入下,逐漸改變了部落生產方式,醫療、教育、產業生計等問題一一出現,加上交通不便,人口外流,傳統文化也逐漸式微。因此在現今資本社會下,要全部族人回去已經不可能,但部落族人還是想盡力保存石版屋聚落,也等於是在保存回憶,因為人會忘記,尤其是年輕人。
「要讓離開部落的人,了解魯凱族的文化。」好茶部落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再輝表示,現在大部份的人都在外地讀書就業,成立數位典藏庫,即使族人不在部落,也能參與部落文化討論。
重回部落生活20年的小獵人則是認為,部落人要回去生活,就得拋棄功利價值,「我以前在台北工作四天可以賺20萬,即使有錢了,我卻感覺不到快樂,聽到老獵人述說過去生活,讓我很嚮往,也決心回去生活。」拋棄在都市建築工作,小獵人回到部落和養父學習修建石版屋工藝,家裡的門窗,也都是他親手製作,花了14年時間,才把石版屋給蓋了回來,「當時我只靠一個人的力量,現在如果有更多年輕人願意回來幫忙,我相信速度可以更快。」
由於明年WMF將派員前往舊好茶,協助相關維護事宜,文化部及屏東縣政府也積極參與討論。但最終該如何維護?部落的決定才是關鍵。儘管現在部落內部有不同聲音,有人希望發展生態觀光,也有人希望維持傳統,拒絕讓馬路、資本直接開進部落,最終結果會是什麼?部落仍在探尋。而舊好茶的存在,記載了美麗與憂愁的生命印記,在這功利世代裡,找回對生命的體悟,反思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愛部落的方式,隨著一步一腳印的前行,才能深刻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