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青苔屋瓦中的文化風景

跟著李清志找住的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這一天,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李清志,和往常一樣,從天母開車進台北市,高速駛下新生高架橋後,不知不覺的開往永康街。

「我喜歡走路!」李清志爽朗愉快的說,他每週都會到永康街走走,因為這裡的路小,又彎彎曲曲的,車子開不快,卻反而提供行人「舒適道路的尺度」。每次在永康街一帶漫步,就讓他想到日本京都的古城小徑,又宛如回到日據時代的老台北時空。

「一個城市要有地方能讓人找回記憶。」長期書寫城市觀察的李清志,站在永康街的靜巷裡,有感而發的說了這句話。

李清志的父親十來歲時,曾在京都讀過中學。六年前,李清志陪年屆七十的父親到京都參加同學會,漫步在古都的小徑間,父親卻突然指著一間破爛的木造屋說:「那是我念書時租住的地方!」

李清志深受震撼,京都真是不可思議,經過了半個世紀,沒想到,父親年少的記憶,竟還可以如此完整的被保留下來。

反觀台北,快速的都市化步步催趕,舊建築被拆除,熟悉的地景一直在變,要找尋一段記憶是困難的。然而,永康街一帶,卻總讓李清志有找回記憶的觸動。

李清志幼年時曾住在師大附近,或許是那隱隱的記憶牽引使然,每每來到永康街、金華街一帶,他便感到自在、坦然。隨李清志穿過小巷弄,路經永康街五十五號的「朴筑」。這是一間鋪著灰瓦的半木造老房,李清志說,這是典型的日據時代建築,現在在台北,如果不是官方遺留下來的公家屋,不容易看到了。

在永康生活圈內,以青田街老屋最多。青田街區域分布了大約三十三棟的日式建築,都是一九一○年代興建的,做為日籍官員和大學教授的宿舍。青田街七巷八號是一個經典,從日據時代到今日,前後有三位植物學家進駐,院內的老樹也格外茂盛。

李清志指著屋瓦上又密又厚的青苔,發出驚嘆的讚美聲,光是從這青苔,就可想像這屋有多老了。他興奮的說:「在日本,屋瓦上的青苔是被列為古蹟來保護的,因為他們認為青苔要能夠長到這個程度很不容易!」

在這裡,受到保護的不只是青苔,還有老樹。

曾有一位青田街的老宅主人,因擅自大幅修剪院內的老樹,而遭到居民抗議,還被開了一張罰單。又高又大的老樹,不只為巷道提供陰涼的綠蔭,已經是文化風景的一部分了。

李清志引述,描寫京都街巷生活的《千年繁華》作者壽岳章子的話。她說,她可以放心的把這座城市交給後代了,因為她知道,後代的京都人,會繼續守護著這座古都。

在永康生活圈內,想必也是如此吧!

在金華國小旁,還有一條全國獨一無二的「公園巷」,是中原大學建築系在七十四年規畫的,也算是台北市區裡,難得一見的風景,「小朋友們可以一邊玩,一邊走路回家。」李清志說。

李清志也喜歡在永康街逛小店。他說,他居住的天母,近年被大型百貨和連鎖商店進駐霸占了,反而在永康街,能看到不少獨立的特色小店和餐廳,「即使小巷子裡也能開起一間店!」永康街的街道活力,讓李清志十分驚訝。

隨李清志走到永康街後段,過了和金華街的交叉口的昭和町,這也是他感到最有趣的一區。大約從五、六年前開始,這間早上還是殺雞剖魚的菜市場,到了下午,卻搖身變為販賣舊貨玩具的骨董市集,人們還恢復了它在日據時期的舊名——昭和町。

一九七○年代中美斷交,有不少人移民遷出,就這樣留下帶不走的傢俬櫥櫃。許多室內設計師因而常到永康街尋找老家具,這些用實木打造的老家具,樣式材質都禁得起時間考驗。

「我曾在這裡遇過張曉風,她一個人騎著腳踏車來逛,回頭的時候就看她買了張骨董椅子。」李清志說。還有七十五巷二十一之一號的「火金姑」,販售著磨砂燈罩的骨董燈,據說陳文茜很喜歡到這裡找燈。永康街的舊貨,吸引了不少作家文人來尋寶。

永康街走到後段僅容一輛車恰恰通過,周圍的老鋪卻更散發出一股懷舊氣息。八十三號的日式餐廳,過去是酒吧,老闆娘在自己的客廳裡擺起幾張椅子,放點西洋音樂就賣起酒來。

潮州街一三九號的「田日」是另一間李清志常去的店,爬上窄小閣樓委身吃飯的經驗格外有趣,現在搬到對面更大的空間,反而失去味道。身處這些不起眼的小店,卻能感到自在放鬆,這就是永康街的魅力!若說起對永康街還有什麼遺憾,「這裡就還缺一家舊書店!」李清志說。

李清志說,以永康街為中心,延伸到泰順街和龍泉街的路線,就像是一條「藝文的綠帶」,因為沿路綠樹成蔭,咖啡座、小茶店,洋溢藝文氣息。他喜歡把車停在金華公園附近,漫步穿過巷道,前往咖啡座寫稿。在他心目中,永康街和金華街的社區性格,延續了溫州街和師大路的書香氣息,卻多了一些「布爾喬亞」式(編按:意指中產階級品味)的精緻與舒適。

走著走著,我們轉進一條巷道,周圍被濃密的綠樹蔭包圍,從這個角度,恰好能看到新生南路上的清真寺塔,和遠處的一○一高樓,頗有一種時空交錯,古今對照的奇妙趣味。即使這個城市不斷變遷,這裡的靜謐優閒卻始終不受影響,或許永康街人,就像京都人一樣,血液裡就是有世代要守護著家園的使命感。

*為寧靜,社區居民擋掉車道和捷運

永康街能夠在快速變遷的台北,以一種清新純然的姿態存留下來,實在是不得不歸功於當地積極團結的社區意識。

以穿越永康公園後方的金華街二四三巷為例,都市計畫原本要把這條巷子前後打通,成為隔開店面與公園的車道,還好在社區居民的反對下作罷。「一旦汽車可以長驅直入,這塊公園綠地就消失了!」李清志說的沒錯,午後的陽光自樹蔭灑入,幾個老人緩步的從巷中踱過,公園邊的幾間小店內,人們正優閒的享受下午茶,如果這裡成了車道,這幅畫面將不復見。

而本來信義捷運線的出口,預定設在永康公園,經居民們奔走,這僻靜的綠意巷道,才沒變成鬧轟轟的交通樞紐。而原本矗立在中央的蔣公銅像,也悄悄的被移至一旁的樹下乘涼,公園真正回歸給居民,成為公共活動的空間。每到下午時分,便可看到媽媽牽著小孩,在這裡聊天、玩耍。作家水瓶鯨魚也常在週末,買杯果汁,坐在公園邊欣賞著不知名的演出。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