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缸精釀的回甘古早味
歲月 文獻 做實驗,調出全台最好醬
2015/08/18
- 文字 / 盧怡安
華陶窯的「蔭油菜脯干燉黃牛排骨條」這道湯,是用本地黃牛肉與蘿蔔乾,加上一款「秘味」醬油熬而成。雖經久煮,醬油的豆香仍在,還調和了蘿蔔乾的刺激味,提出牛肉的鮮甜味,融合成一種圓潤的韻味。湯的後勁驚人,入喉後熱氣都散去了,仍有甘味停在口中。
華陶窯相思廚主廚林祺豐第一次在雜誌上,看到「永興醬油廠」的照片,五、六十個舊的大釀缸一字排開。他直覺,這家釀醬油的方式一定厲害。
下了省道,連續問了路人好幾次,才來到台南縣後壁鄉的隱密醬油廠。門口大樹下零星擺著的陶缸,三、四十年前水里出廠的「成興」、「和泰」出品浮水印,若隱若現,他心想找對了!
到屋頂上一看,傳承五代的古早釀缸(部分收自倒閉同業),排滿屋頂。掀開一看,果然還照著古法裝盛著鹽與黑豆,陶缸吸收陽光而來的溫度,默默幫助發酵(此法稱為白曝)。
取來四到六個月後的成品,一聞,豆豉的酸香鹹甜味,撲鼻而來,兩頰唾液不說謊的奔湧出來。一嘗,琥珀色的汁液,鹹中回甘,濃重的豆味,停在嘴裡久久不散。「這是時間的滋味啊!」他不禁脫口而出。
行家 改良古法的醬油郎
廠主賴振文本無意繼承家傳醬油事業,大學畢業後考高考在白河鎮公所任公職。怎知二十八歲那一年,父親突然不再釀醬油,他慌亂中接手,憑著小時候幫忙煮豆顧火、下缸釀造的記憶,返家擔下第五代傳人的重擔。
但他說:「遵古法不一定攏是好的,做到攏走鐘(走樣)啊,自己嘛不知影。」他自己改良不少上一代,甚至上四代流傳下來的方法。例如,他媽媽那一輩,黑豆都用熬的,需神費力,有時熬到燒焦,整鍋就不能用了。
他改用蒸的,過程中可保有水分,香味不易跑掉,熟度也較均勻。這決定並不容易。「新的鍋爐一支一千萬啊,有時候要換,也要看你有沒有那個膽。」
絕活 用文獻加科學調滋味
釀醬油最關鍵的比例:鹽該放多少、黑豆煮熟起灶後,什麼溫度該下麴?溼度該保持在幾度?「卡早都嘛用準(心裡估算)ㄟ。」賴振文說,「有讀冊還是有差啦。」較有知識水準的他,以研究的心情來看待釀製過程,改用科學方法輔助。
他寫信到新竹的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商請當時的所長劉廷英,寄些論文給他。他翻出二十年前收到的文獻:《蔭油釀造之研究——生產方法之改進》,至今仍整齊收在抽屜。「最佳鹽度十九度、最佳發酵溫度三十六度,以及最佳溼度六十五度……」,都是他仔細讀了論文後,融合自有經驗定下的標準。
做醬油最重要的麴菌發酵室,賴振文仍用麻布、竹篩等最能保溫、散熱的道具,但角落放上溼度計、溫度計。一罐罐的古早醬油,不再憑運氣,全都有一致的溫醇味道。
實用‧食用
永興醬油廠:06-688-1089
【延伸閱讀】蔭油菜脯干燉黃牛排骨條
材料:台中東勢黃牛肋條、老薑、手工菜脯干和永興醬油廠蔭油。
做法:燉爛的牛肋條與釋出味道的菜脯干,兩者鮮味、風味需融合協調,蔭油正有此功能,鹹味帶出牛肉甜味,酸甜的發酵味降低菜脯干的刺激感。
小檔案_蔭油
俗稱蔭油的黑豆醬油,跟常見黃豆醬油不同。黑豆醬油以蒸煮過的黑豆,製麴入陶缸,在陽光下發酵,香味較重,耐煮耐滷;黃豆醬油是蒸煮黃豆後製麴,下發酵槽在黑暗中發酵,較不耐久煮,會揮發掉香味,適合沾用。市售醬油從化學合成到混合醬油,等級眾多,其實是以稀釋比例來分,純釀者最貴。永興白曝醬油,一罐一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