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之腦
高科技風格建築在八十年代曾經叫世人驚豔一時,不過一方面因為高科技建築的造價昂貴;另一方面也因為高科技建築維護不易,這股高科技風潮在世紀末逐漸消退。
不過,高科技風格建築師諾曼‧弗斯特(Norman Forster)卻將高科技建築技術的研究,轉向真正有助未來生活的節能與生態建築研究上,為他贏得了包括柏林國會大廈建築等許多競圖設計案。
二○○五年,建築師弗斯特在舊東德柏林自由大學設計建造一座語言學系圖書館。圖書館被認為是一座大學的重心,好的大學一定有一棟好的圖書館,用功的大學生通常花最多的時間也是在圖書館。因此,弗斯特決定運用高科技,使這座圖書館,因為自然光線與空氣而充滿生氣活力。
整座建築物的外型呈現水滴狀,以混凝土底座與輕型半透明外殼構成,半圓卵似的建築外型,被稱為是「柏林之腦」,象徵著圖書館崇高的學術價值。事實上,建築師弗斯特最早也是以「腦袋」做為其設計構想。這座高科技的「腦袋」,可不是虛有其表,其內涵十足,令人不得不讚嘆其「智慧」!
「柏林之腦」擁有雙層外殼,外層由不透明鋁片與透明玻璃面板交互覆蓋,可以調節陽光的輻射熱能,內部玻璃纖維膜層則將光線柔和的擴散進室內,營造了明亮卻不刺眼的光線。
白天光線透進室內,創造明亮的閱讀環境,使室內不需額外開燈,節省不少電費。而夜晚內部燈光透出,整座「柏林之腦」散發黃暈,形成校園內的美妙景象。
雙層外殼還具有「呼吸」的作用,藉由開啟或關閉面板,自然循環新鮮的空氣,而空調也藉由巧妙的設計,達到自然通風節能的效果。
過去我在大學圖書館中,總覺得瀰漫著古老霉味與停滯的空氣,叫人不知不覺就想打瞌睡;不過進入「柏林之腦」中,流暢明亮的室內線條,加上新鮮流動的空氣,卻叫我腦袋清醒,精神為之一振。
高科技建築師創造出如此節能環保的建築物,的確是一件造福世人的好事。不過,對於常在圖書館做研究的師生而言,一座不會令人打瞌睡的圖書館,才真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