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踏踏步 健康好撇步

【馬偕院長教保健】

2015/08/18

  • 文字 / 施穎瑩
LINE分享 FB分享

不用花半毛錢,每天撥五分鐘,卻能讓你血壓正常、加強心肺耐力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代謝、排毒。就讓身體力行的台北馬偕醫院院長蔡正河,為讀者解開謎底。

這運動即簡單易做的踏步,不分年齡都能做到,只要找樓梯或有高度的台階,三百六十五天都能進行,該算是最省錢的懶人居家運動了。

做踏步運動,蔡正河指出最重要的就是台階高度,用醫學標準計算,最適合的高度為二十四.五公分,這也是復健科醫師用來測試病人心肺功能和復健的最佳高度。至於老人家或膝蓋關節不好的人,就選在二十公分左右,雙腳做上下來回踏步即可。

他提醒初學者,雙腳站立時稍微呈外八,會比較不吃力。蔡正河說,千萬別小看這套踏步運動,踏個一到兩分鐘,心跳就會加速到一百一十下,達到運動目的,比跳繩還要有效。再加上甩手動作,還能放鬆肌肉和拉開關節、避免五十肩等毛病。這項運動最適合早上起床暖身後,空腹時進行,一天五分鐘約三百下,效果頗佳。

我採訪回家練習,發現五分鐘做完有點吃力(但也表示真的運動到了),通常要十五分鐘才能踏步三百下,必須經過一點訓練才能像蔡正河的速度。馬偕醫院物理治療技術主任歐育志也提醒讀者,千萬不要與人比,按照自己節奏踏步即可,若發現胸悶、頭暈就要馬上停止。

身兼心臟內科醫師的蔡正河,開會、看診、行政管理一把罩,行程緊湊、工作壓力大,過去最常做的運動就是跳繩。他在大學時原本喜歡打乒乓球和爬山,當上主治醫師後,改打羽毛球。後來醫務工作繁忙,沒有多餘時間進行戶外運動,於是跳繩便成為他主要的運動。他在家裡及院長辦公室都備有跳繩,每天在室內早晚各跳一次,每次三百下,只要花個三、四分鐘,就能達到運動效果。不過,後來因為右腳大拇指關節軟骨受損,在復健科醫師的建議下,以踏步運動幫助復健。

「一開始,我不相信踏步的運動量會超過跳繩,沒想到作了兩分鐘,已經會流汗,測試心跳也達到一百一十下,真的讓我也嚇一跳。」蔡正河於是從四年前開始,放棄做了三年的跳繩運動,改為在家踏步。

踏步運動,好處多多,由於上年紀後代謝系統變慢,踏步能促進熱量代謝,脂肪減少。注重健康的醫師蔡正河,特別以科學數據來監測自己的身體狀況,測量血壓和膽固醇值在持續踏步前後的變化:前者從一百三十降到現在的一百一十,後者則是由兩百二十降至兩百,四年多以來都能維持正常。 有一派說法,運動必須遵守「三三三法則」,一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達一百三十下。但蔡正河認為,一星期只做幾次激烈運動,不如天天只要短短的五分鐘,比較能讓人持續而規律,運動才更有效。

●踏步這樣做

筆記:重複以下動作,每25下就換腳做,左右腳各踏步150下,共300下。

1. 身體站立,雙手往後擺。

2. 左腳踏上台階,手往前甩。

3. 右腳也踏上台階,雙手甩高,此時雙腳都在台階,稍作停留。最後右腳踏回地面,雙手甩後。

踏步這樣做

踏步這樣做

●床上暖身這樣做

賴床不如運動,蔡正河每天起床都會先做一套床上熱身體操,同樣只須花五分鐘。動作分四套:

碰:雙腳掌緊貼在一起,互敲100下,雙手腕也一起互敲。

碰(手)

碰(手)

碰(腳)

碰(腳)

蹬:接著腳掌往上下動,做100下。

蹬

轉:腳趾張開,腳掌從外往內畫小圓,同樣是100下。

轉

踢:小腿彎曲,往外踢直200下。

踢

小檔案_蔡正河

年齡:1948年生
現職:馬偕醫院院長
居家運動時間:至今七年
居家運動類型:踏步(前三年為跳繩)
功效:加強心肺耐力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曾具體改善血壓高毛病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