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龍發堂
我一直認為不需要念建築理論,也不需要專業建築師的幫助,一個人其實是可以親手建造屬於自己的住屋。前些日子一位北京青年,因無法承擔昂貴的城市住宅費用,乾脆自己動手蓋了一座球狀的小屋,小屋內只有一張床、一張小桌,卻是溫馨可愛;更厲害的是,小屋竟然裝有太陽能板,提供室內的簡單照明供電,這座小屋被媒體譽為「蝸居」,成為對抗空間階級區分的象徵,卻也招來北京市政當局關切。
九月份來台演講的前東京大學建築教授藤森照信,基本上也是信仰自力造屋的建築家,他一直反對現代建築工業化弊病,主張回到古代自力營造的建築精神,他的主張在現今當然不被接受,因此開始以手工建造小房子,做為一種對建築工業的無力抗爭。
事實上,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也曾在一九二三年起三十年,在瑞士蘇黎世湖北邊的柏林根(Bollingen)建造他自己的小房子,在他建造的幾棟小房子裡,蘊藏著榮格心理學理論的隱喻,榮格形容他的小屋是「石中的信仰告解」,是一種救贖之道,也是一種自我治療的方式。
我認為不論是對建築工業化的抗爭,亦或是對住宅商品化的對抗,甚至是一種自我治療,學建築的人都必須擁有親身去建造房屋的經驗;因此三個月前,我便帶著建築系大一新生,開始去建造小房子,我們稱這樣的實驗是「小木屋計畫」。
小木屋NO.1是座嘗試性作品,目的是讓學生有機會練習建造經驗,為了減少在外隨意搭建房屋被公權力干涉的麻煩,我讓學生將小木屋搭建在我自己家中,成為一棟「屋中屋」。後來在誠品書店的合作下,小木屋NO.2有幸在誠品忠誠店內搭建,命名為「建築龍發堂」,整座建築材料多為撿拾來的木料廢材,內部則陳列台灣各地奇特建築空間文化現象的相片;小木屋製作展現瘋狂的台灣建築現象,也表達人類自力造屋的本能與欲望。
居住是不是人類基本的權力?蓋房子是不是人們既有的本能?在親手建造小房子的過程後,我對這些問題都開始有了比較清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