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木筷 一世平安
休憩.飽食.保健康
2015/08/03
- 文字 / 游惠玲
外出用餐,是上班族每天都會碰上的事,三餐老是在外,餐具選擇當然重要。自備一雙非塑料的環保筷,是邁向低塑生活最簡單的第一步。非塑餐具,簡單的木製品或是經過天然漆加工過的就是最好的選擇。
捧觸古法溫潤智慧
漆器餐具
台北故宮是全球蒐藏漆器最多的博物館,高達一萬八千多件,其漆器相關資料中提到: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漆的特性並能將漆調成各種顏色,用作美化裝飾之用的國家。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考古工作者就發現了一隻木胎紅色漆碗。
所謂的「漆器」,就是指將漆塗在木器或是竹、藤,甚至是布、繩等各式材料上,乾燥後的天然漆,會形成質地堅硬的漆膜。
那只漆碗,能夠存在地底六、七千年的光陰,實在神奇,而這也說明了天然漆防腐、耐酸蝕、絕緣且耐熱等特性,這些當然也是塑膠製品完全比不上的。
而層層上漆後所散發出溫潤的光澤,在使用過後會越擦越亮,確實好美。
有位熟悉日本文化的朋友相當喜愛漆器,她說,即便是平價的壽司,只要擺在精美的漆器上,在視覺上頓時加分,待客也不失禮。台灣從明清時代起就有漆器的製作,福建泉漳地區的移民帶來了這項手藝,也讓眠床、桌椅、謝籃、茶盤或是珠寶盒等漆器,成為結婚或是入厝的重要物件。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開始,日本人開始在台灣種植漆樹。台灣漆業的榮景則是在民國六十至七十年代,那時日本經濟起飛,大量向台灣下訂單。後來台灣工資上漲,日本訂單減少,需要大量時間與手作的漆器瞬間被打入冷宮,直到今天,台灣依舊在運作的漆器公司已寥寥可數。擁有百年歷史的龍南漆器,是唯一自己種植漆樹、生產天然漆、同時也製作漆器的公司。
「採漆很辛苦、做漆器更辛苦,當時日本人跟我們下訂單,要等半年才能交貨。」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館長徐玉富解釋,因為植物的特性,採漆要在夜裡進行,半夜十二點就要割漆,一直到天亮才採漆。每棵漆樹一年約可割六十道刻痕,年產量僅兩百五十克,少得可憐,得從日本進口才行。
做漆器也不輕鬆,身兼龍南漆器經理及創作者的徐玉明苦笑說:「如果可以的話,早就不要做了!」
漆器,是以時間累積而成的民藝品,趕不得。光是一支木質的湯勺,就要上六道漆,他拿著蘸上生漆的棉紗在勺子上來回擦拭,亮晃晃的漆色在木材上轉換成溫柔的光暈,它們一支支在籃子裡排排站好,要等生漆完全乾燥,隔天才以砂紙細磨,然後再塗上生漆,如此步驟反反覆覆,大約要兩週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支湯勺。售價是兩百元新台幣,以相對的作工與材料來看,一點都不貴。
費工之外,生漆若是在未乾之前碰上了手,皮膚會感到如灼傷般疼痛難耐,老師傅多已免疫,不必戴手套。上了生漆的木質餐具,依舊看得見木材圓柔滑順的紋理。生漆在經過加熱除水的步驟之後,就稱為熟漆,熟漆混上不同的天然礦物質,即會形成不同的顏色,像是紅黑就是我們經常在漆器上看到的色澤。
捧著盛裝熱湯的漆器湯碗,雙手卻不覺得熱燙,這是漆器的特性,內層能保溫,外層卻又不會迅速導熱,天生的好設計。我想起老祖先那只紅色的漆碗,品味著流傳六千年的古老智慧。
呼吸珍貴森林氣息
合法台灣檜木
未上漆的檜木筷子近來開始流行,裹上了美麗的布套之後,成為適合隨身攜帶的餐具。台灣檜木最大的特點便是清香撲鼻,每次將筷子取出,身邊就散發著森林的氣息,還沒嘗到食物,心情就已經愉快了。
不過,令人好奇的是,台灣現在還有這麼多的檜木嗎?
「檜樂」設計了許多檜木相關商品,其負責人黃瓊瑤提到,合法木業廠的檜木來源,都是參加林務局的標售案而取得,來源有漂流木、因颱風吹倒的樹木等等。這些木業廠,多以製作大型家具為主,飯勺、煎匙、水瓢等生活用品,則是利用剩餘木料,讓檜木以不同的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之中。
檜樂另一位負責人吳姿宜回憶,她頭一回參觀工廠時,最記得木作師傅們個個容光煥發,雖已有了年紀,面容卻細嫩紅潤,師傅笑說:「天天吸芬多精,身體當然好。」大型木材在切割做為家具之後,剩下的材料還可以做成「檜木球」,串聯起來就可以做為椅墊或是床蓆,過程中會有被壓得細碎、一瓣瓣的「檜木花」產生,它們就成為填裝香氛袋的材料,就連木屑也可以蒐集起來再利用。
這個過程,就是珍惜之心的體現。
手持一把千百年才生成的檜木筷,思想這個過程,的確也讓人更能心存感激,用幸福的心來使用。
【延伸閱讀】低塑小撇步
如何分辨天然漆及化學漆?
化學漆會有刺鼻的味道,天然漆則有溫和的淡香。若用滾水洗燙,化學漆易掉漆,天然漆則耐熱超過900℃。
如何使用漆器?
勿直接置於瓦斯爐上、勿微波或是電鍋蒸煮,會造成餐具破裂,若有破裂或缺口即應中止使用。
如何保養漆器?
避免使用尼龍刷子、鹼性洗潔劑清洗,也應避免放置日光直射或是太過潮濕的地方。
如何保養檜木筷?
使用完畢依照一般步驟清洗即可,不要使用鋼刷,清洗之後置放通風處晾乾。若是在辦公室,擦拭後插在筆筒中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