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三石灶的未來樣貌

融入部落生態遊程

2022/05/06

  • 文字 / 林瑞珠
LINE分享 FB分享

許多部落生態旅行的遊程會納入「三石灶」的使用,以此泡茶、煮食,讓遊客飽嚐一頓原住民族料理,也參與其部落傳統烹調的樂趣。

寶山部落品味部落野生山茶

從臺27省道轉往藤枝林道前往寶山部落,一路山環水繞,綠意盎然,風景甚好,雖然莫拉克風災讓部分受創道路修了又修,但大抵仍可通行。寶山部落最大的特色乃動植物生態豐富多元,是研究觀賞、戶外踏青、郊遊聯誼的好去處,區內設置了多條健行步道,不同季節走不同的步道,十分暢快。

寶山部落位於高雄市桃源區,地處深山,平均海拔1,500公尺,九成住民都是布農族人,目前主要分成寶山、二集團、花果山、藤枝四個聚落,其中二集團部落的布農族人原本散居在藤枝森林遊樂區和寶來溪上游,二戰後才被遷徙到標高1,300公尺的山脊聚居,是南部海拔最高也最偏遠的部落。過去家家戶戶都有「三石灶」,每個家族大約20至30人,都會在住所中設置一個三石灶,以此養活整個家族。

寶山部落推出的生態之旅中,將三石灶納入遊程,讓遊客體驗其中樂趣。

目前族人主業仍是務農,以種植梅子、紅肉李、水蜜桃、野生愛玉為主。過去這裡曾經種過大葉種茶樹,其後荒廢許久,近年族人發現後又開始推廣野生山茶,許多族人更培育新苗、廣植茶園,成為當地著名的特產。此外,近年臺灣咖啡十分火紅,亦有族人在老樹下開闢咖啡園,其所生產的高山咖啡品質優良、口感獨特,成為咖啡愛好者搶手的產品。不過,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野生山茶,甚至寶山部落的生態體驗之旅也將「部落野趣茶席」包含在內,最特別的是以傳統「三石灶」來烹煮,其所燒開的水沖成的茶湯更顯得回甘順口,讓遊客一邊品嚐原生山茶的醇厚滋味,一邊聽布農族的聖鳥紅嘴黑鵯在大洪水之後為族人叼回火種的神話故事。

寶山部落之所以生產高品質的野生山茶,乃因當地海拔超過1,000公尺,年平均溫18度到24度,終年雲霧繚繞,非常適合種高山茶;當地茶農杜春福表示,他們的茶園管理都採納不用藥、不施肥的方式,每年3至6月是採茶的季節,採好茶青後多送到新發的製茶廠製茶,7月則進行修剪。

來寶山部落一遊可以沿著野生山茶園步道散步,也可以爬一段頭剪山,乃臺灣小百岳之一,是寶山地區最有挑戰性的登山路線。爬完山之後再參與部落推出的「品味部落季節茶席」,必然舒暢。

寶山部落的野生山茶園步道散起步來十分宜人,結束後還可以體驗部落季節茶席。

崁頂部落三石灶體驗活動

臺東海端崁頂部落也推出三石灶體驗活動,但特別的是,跟小米有關。

過去布農族有輪耕的農作方式,因為一塊土地種植小米之後,需要休耕以回復地力,就會採取輪耕,另外找新的耕地來種植,所以男人外出打獵時,會順便尋找新的耕地,找到時便立起三石灶來象徵土地的所有權。崁頂部落便把這個習俗落實在旅遊行程中,讓遊客親身體驗打造三石灶的樂趣,可以煮水也可以烹煮風味餐,讓遊客體驗原住民族共享、共食的樂趣。

達魯瑪克用石頭悶食妙方

2019年開始,林務局在原住民族部落推動「林下經濟」政策,種植段木香菇、木耳、金線蓮、養蜂,在維護森林的前提下,鼓勵原住民族運用森林資源發展多元化的綠色產業,還可以推動生態旅遊。臺東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就是依循這個路線規劃「林下旅遊」,由部落整合森林場域,規劃步道動線,並培訓在地部落族人成立解說團隊,推出生態解說導覽套裝行程,而遊程中的部落風味餐便善用「三石灶」。

達魯瑪克部落族人在森林木屋生態教室前方以石頭堆出爐灶,部落主席胡進德表示,除了可讓族人平日聚會野炊之外,如果接待人數較少的旅遊團,只有6個、8個人,就完全可用三石灶來烹煮一頓風味餐,除了煮飯、煮菜、煮水之外,還可以悶地瓜和芋頭。

除了三石灶之外,胡進德也傳授年輕族人「地悶食」的技術,在三石灶的下方或在旁邊選擇平坦的地,往下挖兩尺,寬至少一尺,並且先在洞裡燒石頭、木材,待石頭紅通之後放進地瓜、芋頭,再鋪一層石頭、泥土,上面再燒柴火,如此上下熱氣相接,地瓜、芋頭很快就悶熟了。他表示,雖然是石頭,還是可以用不同的加熱方式來烹煮,風味也很不同,他希望部落年輕人多多學習老祖先的智慧,加強野外求生的技能。

達魯瑪克部落族人會使用「地悶食」的技術來悶燒食材,上下熱氣相接,很快就能悶熟地瓜和芋頭。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6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