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香蕉絲 噶瑪蘭族的編織藝術

就地取材 惜福愛物的編織精神

2020/05/26

  • 文字 / 林瑞珠
LINE分享 FB分享

香蕉曾經是臺灣外銷最重要的作物,因而一度有「香蕉王國」之稱,但對於噶瑪蘭族人來說,整株香蕉都可使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物。

香蕉對於傳統噶瑪蘭族人來說不僅可以吃,還會取其假莖抽絲後製作織品,香蕉絲材質柔韌,不易斷裂的特性,可以用來製作蓆子、背包、籃子以及通風透氣的香蕉衣, 夏天穿在身上耕作時,就不怕汗水淋漓了。

香蕉絲編織再起

香蕉絲編織技術一度因工業化生活用品快速傳入部落而式微,直到2002年,噶瑪蘭族耆老為了文化復振而重拾此技藝,並在2005 年成立「香蕉絲工坊」,讓原本已經幾乎消失的臺灣香蕉絲編織技藝得以傳承給年輕一代。

除了臺灣原住民族外,其他盛產香蕉的國度也都有這項技藝,例如索羅門的Honiara,至今仍傳承這項技藝,不過這是男性限定的工作,女人因為出外務農,所以不需要負責織布的工作。各地區所採用的香蕉品種也不太一樣,例如菲律賓、印尼等地就選用只能取絲,不能食用的香蕉。

噶瑪蘭族人採用的香蕉種類是北蕉,既可食用又可抽絲,這種就地取材的工藝,展現出族人敬天愛物的精神。

北蕉

香蕉通常是一年生植物,被噶瑪蘭族人拿來當織物的是北蕉。北蕉屬於蘘荷目(Scitamineae)中的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屬(Musa)。每年4到9月是噶瑪蘭族人製作香蕉絲的最佳季節,他們利用豔陽高照,將尚未開花結果的香蕉葉鞘經過層層處理、日晒、繞線,製作香蕉絲。



噶瑪蘭族婦女的拿手絕活

噶瑪蘭族人過去在蘭陽平原種了滿山遍野的北蕉,他們取香蕉的各部位應用在不同的功能上,例如成熟果實與內層莖幹可供食用、新鮮蕉葉可用來裝盛食物、乾燥的蕉葉可以治病,至於葉鞘就是編織的重要材料了,它的纖維質地柔韌、輕滑透氣,可以編成盛裝稻穀的米袋、米籮、背包、遮雨的簑衣,或平日的衣物,用途極廣,香蕉絲的編織對於以前的噶瑪蘭族婦女來說,是必備的絕活

做工繁複的製絲過程

取香蕉絲的過程包括種植、砍伐、刮絲、晾曬、分線、捻線、繞線、整經、編織等工序,各個階段都有其深厚的技術,難度更勝於苧麻編織。

香蕉絲整經是放在一個長條型的木架上,在整經時須纏繞綜絖部分,決定組織圖紋。噶瑪蘭族傳統的織布機是水平式腰帶織布機,稱為「地機」,但現在已經很少使用,大多採用新型的桌上型手織織布機。

織好的香蕉絲經過柔軟化、經緯順紗的步驟後,就能用來製作織品,現在在新社的香蕉絲工坊中,每一項織品都會經過設計、打板、打樣、修圖樣的過程,製作出現代人實用的產品, 例如包袋類、餐桌組、背心衣物組等,都充滿時尚感。

香蕉絲的科學製作工序

1. 取線

尚未結果的香蕉絲具有堅韌的特性,所以噶瑪蘭族人會挑選1 ∼ 2 年生,尚未開花結果、莖幹厚實挺直的香蕉樹,從根部砍下,去除尾端葉片,這段莖幹就是香蕉的葉鞘,稱為「假莖」。接著除去外皮,然後層層撥開,再用刀子把澱粉質刮除。外緣韌性最高,做成經線;中間部分則做成緯線。


2. 漂白

日曬、水洗是處理香蕉絲的重要程序。剛採下的葉鞘呈紫紅色,經過日曬就會褪色,且陽光愈強,絲線就會愈白。泡水則是為了增加香蕉絲的韌性並去除澱粉雜質,讓成品可以長久保存。以「曬3 天、泡水1 晚」的步驟循環兩次,最後徹底曬乾,就可以輕鬆分線了。


3. 分線

曬乾後的香蕉絲片寬約2 公分,可以用針頭挑開約20條線,並區分奇、偶條數,然後一把撕開,再束成一小把,就可以接線了。藝師會檢查每一條絲線的強韌度,如果斷線就表示品質不好要淘汰,通過品檢的就在兩條線之間打個平結連接,連成一長條之後再整理成束,並以植物染色,最後繞成線球就可以防止平結鬆掉。



適性取材展智慧

香蕉絲是長纖維,線材柔韌度比苧麻稍差,且硬度較高,比較容易斷裂,因此織布的難度也就更高了,過程中需要不斷接線。但因為質感比較硬,很適合拿來編織成日常用品,例如草席、篩米的篩子這類工具,也可以拿來做夏天透氣的外衣,這也是噶瑪蘭族人適性而用的智慧。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65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