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布農族祭儀木刻畫曆

珍貴的文化資產

2020/05/07

  • 文字 / 林瑞珠
LINE分享 FB分享

古老的臺灣原住民族有文字嗎?「布農族祭儀木刻畫曆」就是用如同象形文字的符號來記錄年中歲時祭儀,掌握這份紀錄的就是每個氏族的祭司,也就是祭典的主持人,目前南投地利部落還有一塊未完成的木刻畫曆。

來到南投境內的布農族部落,經常可在路旁石壁上,看到由「象形文字」組合而成的圖案,仔細一算,原來這八幅圖畫代表著一年之中八個歲時祭儀,但要看出端倪,還需要族人幫忙導覽。這樣的圖案在地利部落、雙龍部落、武界部落,甚至信義鄉的門樓都看得到,不過如果要看原樣,在臺灣民間只剩一塊。

卡尼多岸社的木刻畫曆

住在南投信義鄉地利部落的金烈光,從屋裏拿出一個厚紙板餅乾盒,小心翼翼的打開,裏頭放了一片黝黑的橢圓型木板,有著許多陳舊的刻痕,這就是過去「布農族祭儀木刻畫曆」上刻出的符號,如同象形文字,記錄著年中所有祭儀的日子以及需要的準備工作。


這塊木刻板可能是臺灣民間僅存的一塊, 原來是金烈光的伯公金瑞斌所持有,是卡尼多岸社(Qanituan)的古代祭司,族名塔魯姆‧ 馬古德凡(Talum Mangdavan)在世時所用的。

金烈光表示,在尚未遷村時,地利的祖先們居住在內山舊部落,他的伯公原來有一塊像門幅一般大的方型「布農族祭儀木刻畫曆」,平常掛在牆壁上,跟漢人一般的月曆概念很像,只不過這是布農族依祭典所需刻劃的年度行事曆,可惜在1937 年被日本人搜刮拿走。

從文獻上看,最早記錄布農族「木刻畫曆」是在日治時期,於警務局任職的橫尾廣輔在1934 年出版的《里番之友》第三期一月號中提及, 在臺中新高郡(今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的卡尼多岸社(Qanituan)發現一塊畫曆板,上面以圖形來表示全年的歲時祭儀及工作項目,後來日本人又陸續在不同的布農族部落發現另兩塊類似的曆板,一塊來自Havaan社Manqoqo 家族, 第二塊則出自Hava-an 社Tanapima 家族, 圖形大致相仿,長120 公分,寬11 公分左右,都是從布農族丹社群發掘出來的。其中有的清晰可辨,有的則模糊不清,均被日本人搜刮而去。

卡尼多岸社的方型「布農族祭儀木刻畫曆」被日本人拿走之後,塔魯姆又做了一個比較小的圓型「木刻畫曆」,也就是金烈光目前保有的這一塊,直徑大概只有30 幾公分。金烈光猜測,可能當時塔魯姆怕再度被日本人取走,所以做個小的,平常掛在牆壁上較不明顯,如果有日本人來,也可以趕快藏起來,可惜這個圓型的「木刻畫曆」尚未製作完成,只刻了不到一半的祭儀,塔魯姆就過世了。

1933 年任職於臺北州警務部理蕃課的日本人類學家鈴木質,曾在他的著作「臺灣原住民風俗誌」中寫道,塔魯姆是依照父親長老們的記憶,花費無數心力創作出原住民族的祭儀行事曆,長約三尺,寬約四寸,先行雕刻後,再用鍋墨染色。

木刻畫曆流傳後人

塔魯姆過世之後,這塊圓型「木刻畫曆」就由他的妻子金惠嬌收藏, 並於1937 年日本人強制遷村時,被卡尼多岸社(Qanituan)的布農族人帶到地利部落來。由於兩人並無子嗣,金惠嬌過世前把「木刻畫曆」傳承給金烈光的父母金智謀、金全春蘭。直到1994 年3 月,達西烏拉灣‧ 畢馬(田哲益)先生於信義鄉地利村採訪金全春蘭時,才發現了這一塊圓型「木刻畫曆」。田哲益表示,當時金全春蘭只說塔魯姆生前並未完成這塊木刻畫曆,但她並不了解木刻符號代表什麼意思。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金全春蘭生了一場病,又把這塊未完成的圓型「木刻畫曆」交給兒子金烈光。而布農族祭司的角色,也因為塔魯姆沒有子嗣,加上當時日本人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臺灣人舉行傳統祭典而不再傳承,僅留下這塊可能不曾派上用場的圓型「布農族祭儀木刻畫曆」做見證。

以木刻記錄八個祭儀

畫曆上將一年依照小米農耕分為八段,以月亮的盈虧來記月,在進行重要的農事之前,都先會進行祭儀,所以這八段均代表不同的祭儀及農耕活動。第一段是每年農耕之始,大約為陽曆的11 月,從整地開墾開始,陸續分為小米播種祭、收穫祭、除草祭、打耳祭、豐收祭、首飾祭,嬰兒祭,最後則為拔稗祭。

金烈光指著一個個圓形、半圓形的圖案說:「我們布農族以前沒有曆法,祭司會依照月亮的圓缺來決定祭典以及農事的日子,這個木板就是祭司用的布農族祭儀行事曆。你看,這是一條山豬,代表豐收祭要殺豬和大家一起分享,這個圖案像一個鍋子,表示要煮小米釀酒。」

將木刻畫曆發展文創產品

一般所知, 臺灣原住民族並沒有文字,過去原住民族要記日,會用結繩或依照月亮的盈虧來推測時間。以年來說,看什麼時候花開、結果,真正有落實記錄的,只有布農族的「木刻畫曆」,將一年之中要舉辦的祭典依照月亮盈虧記下日期以及工作項目。而這「木刻畫曆」上如同象形文字的記事符號,成為臺灣原住民族唯一的「文字」,殊為珍貴。

近年有愈來愈多布農族主動了解「木刻畫曆」,除了會排入學校的鄉土教學課程外,也有一些文藝創作產生,例如住在雙龍部落的米萬吉,把一幅幅「木刻畫曆」雕刻出來,許多部落、公部門展示的「木刻畫曆」都出自他手,連家外的牆面也貼上「木刻畫曆」裝飾,同時他也在多個信義鄉的小學開設「木刻畫曆」創作課程,將「木刻畫曆」做成版畫、夜燈等文創作品,讓這個幾乎被遺忘的珍貴原住民族資產給活化起來,同時也為家鄉的文化傳承作出貢獻。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59期

射耳祭(Malahodaigian)

意思是射山鹿的耳朵,是布農族傳統祭儀之一也是成年禮,男性布農族人須經射耳祭後才算成年。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