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搭蓋小屋 抵擋山林低溫的智慧

阿美族的野外求生技能

2021/07/15

  • 文字 / 撰文、攝影|林瑞珠 諮詢|周卡爾帝、馬耀
LINE分享 FB分享

從古至今,原住民族都是野外求生專家,只要一把獵刀、一包鹽,就能上山採集野外求生,他們能在山上選擇適當的地點,就地取材搭建避難小屋。

過去,原住民族在山上工作,到中午總要找個地方遮陽休息,遇雨也要找大葉植物來遮雨,所以幾乎每一人都身懷絕技。撿些樹枝、砍些野草,三兩下就能搭出一個臨時休憩小工寮。

時下年輕人瘋野外活動,每到假日山上人潮絡繹不絕,但臺灣山區地形地貌及林相植被龐雜,加上夏秋兩季天氣變化多端,上山經常會遇到颱風或暴雨襲擊,或在山區迷路,需夥伴協助,甚至不得已請消防局、空勤總隊來救援。但在等待救援時,若隨身裝備不夠、沒有帳篷,搭建緊急避難屋的能力至關重要。

當裝備不夠卻遇到山難時,要度過山上低溫的夜晚,就必須學習如何在山林中搭建「緊急救難小屋」。


搭建避難小屋 降低失溫風險

住在花蓮太巴塱部落的野外求生達人周卡爾帝和馬耀,是光復鄉義消,經常帶著年輕朋友山訓,而其中一個訓練項目就是半小時搭蓋避難屋。這個技能源自過去原住民族在山上打獵搭蓋的小工寮。周卡爾帝表示:「山上環境很難預測,需要因地制宜搭小工寮,既然是緊急用途,就不可能花很多時間製作。」

野外求生蓋避難小屋最主要功能是「避免失溫」,因為這是山難遇險的主因。要蓋避難小屋,除了要選對地點,更要懂得收集材料。

周卡爾帝指導山訓時,都會選擇森林裡相對平坦、容易被看到的地方搭建,「因為密林裡很難辨識人的足跡,一定要找較空曠,陽光照得進來的地方,才容易被看見。

別怕野生動物 確認水源更重要

至於晚上需不需要擔心野生動物?周卡爾帝認為,較大型的雜食性動物為黑熊、山豬,但牠們更怕人,只要搭蓋地點避開「獵徑」即可。所謂獵徑是,動物習慣的移動路線,仔細查看地上有無動物走過的痕跡、排遺或乾草窩,大抵可知是否為動物棲息之地。另外,「打草驚蛇」也是必要措施,只要在蓋小屋前把蛇嚇走,基本上就安全無虞。

選地點也要臨近水源,以方便取水,但至少要在水源上方10公尺的地方搭蓋,以免下雨遇上洪水。同時也要注意雨水下流的方向,要找地勢相對高的地方,以免流水從地板而過,那就整夜不得安寧了。

野外搭蓋小屋時,要懂得收集材料,將其化為實用的建材。


樹枝藤蔓長草 建材的主要來源

選好地點之後就要選材,臺灣的樹林不管海拔多高,都有風倒樹枝、藤蔓、長草,這三樣缺一不可。周卡爾帝在一處淺山樹林中,指著林相豐富的植被說:「這裡雜草長得很高,有很多橫枝倒木,都可以撿來搭蓋避難屋的支架,如果找不到比較粗大的枝條,那就要砍幾根來用,所以上山一定要帶刀,即使瑞士小刀都很好用。

只要有兩根2、3公尺的樹枝,架到一棵樹的叉枝上當主要支架,就足以撐起一個小帳篷的外觀。再拿幾根稍短的樹枝架在支架上當橫梁,以藤蔓、樹皮、長草或月桂莖、香蕉莖的外皮當繩子來固定,接著砍些草來鋪屋頂、牆壁、地板,一樣用藤蔓綁好固定。若山上下雨的話,就需要葉面廣大的姑婆芋了,月桃葉也可以備著使用。將這些葉子至少鋪一層屋頂,再取長草,鋪上厚厚一層,以藤蔓綁好固定,就可防止漏水,所以牆面及地板也可以鋪厚一點。如果是在平地,則可利用香蕉葉,它的葉面更大,採幾片就能鋪滿屋頂了。

在平地,可利用葉面大的香蕉葉蓋屋子。


援救期間不滑手機 下載登山App

搭好避難小屋後,就躺在屋內厚厚的青草地毯上吧!不過,周卡爾帝提醒,如果是在山上等救援,一般人超過一天就容易緊張,那就要找點事來做,例如把避難小屋蓋得更好、更保暖,或採些野花來裝飾,到附近走一走、觀察周邊環境,了解地形、認識森林植被等,只是要留意不宜走太遠,以免再度迷路。唯有一件事得避免—就是滑手機,手機是對外聯繫的救命工具,必須盡量保留電力。

許多民眾把郊山當作一般健行步道,禦寒衣物、飲食等裝備不夠,就在山上迷路了,當夜幕低垂且困在山中時,如果有野外求生的概念,搭個避難小屋,就能平安度過氣溫驟降的夜晚。最重要的是,天候差不出遊,也不增加救援人員的風險,這才是學習野外求生技能的最大旨意。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2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