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山林中的賽德克族

2020/10/27

  • 文字 / 撰文/林瑞珠 插畫/曾于庭
LINE分享 FB分享

發源於南投山林中的賽德克族,流傳著太古之時,有巨樹、有大石,祖先就從樹根及石頭中走來這個世界的故事,繁衍後代,非常具有傳奇色彩。

從樹根裡來的賽德克族

很久以前,山上有一棵大樹,不知道活到幾百歲了,長得非常巨大壯碩,高聳入雲,上達天庭;它的枝葉茂盛,向四周張揚,形成一片濃濃密密的大傘蓋,幾乎遮蔽了陽光,在它陰涼的樹蔭底下,感覺像夜晚般寧靜;它的歲數實在太大了,樹根還長了很多樹結,牢牢地黏住這片土地,樹身也長了許多突起的圓形樹瘤,全都好大一顆,這棵大樹扎扎實實地站穩在大地上,每當清風徐來時,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響,樹影婆娑地輕輕搖曳,實在是一個非常舒心的好所在。

後來,樹下生出了一種全身長毛,並有四隻腳的動物;又生出頭頂上有瘤,體型如樹幹,底下有兩支樹枝的動物。

過沒多久,樹上也生了兩種動物,一種形狀細長,不能直立,只能匍匐前進;另一種身體很輕盈,兩手細長,能在地上行走,也能在空中飛翔的動物,那就是後來的野獸、人類、鳥類的始祖。

後來,演化出許多鳥兒,牠們來到樹上築巢,也有許多蟲子在樹上寄生,周邊的野生動物也會來到樹下乘涼,那真是一棵生氣勃勃的大樹啊!護佑與滋養著這個世界裡的許多生命。

有一天,天外忽然飛來一位神人,正當他要剖開樹幹時,樹幹裡頭竟然走出一位男人。不久後,又有一位女人走了出來,兩人結為夫妻,繁衍後代,從此,這個世界就有了人類。

男人平日上山打獵,女人則在家織布,以此技藝教養後代,這對最早從大樹裡頭生出的男女,就是賽德克族的祖先

由於賽德克族是從樹根裡頭走出來的人,所以賽德克族人對樹木是非常崇敬的,是人的根本,而且每一棵樹都有樹靈,這也養成了在山林生活的賽德克人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愛護森林、崇敬樹木的生命智慧。賽德克語pusuqhuni就是樹根的意思,也就是「我們是從樹根來的族群」,死了以後也要回到樹根,這就是為何電影《賽德克 • 巴萊》中的那些族人為何最後選擇在樹林上吊,就是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讓靈魂回歸祖靈的地方。


從石頭裡繁衍出來的人

南投縣仁愛鄉賽德克族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在天地初開,萬物一片混沌,這片大地還不是一個生氣勃勃,擁有各種動植物生態的世界,在中央山脈有顆巨大的白石Rmdax tasing, 遠看就像天上飛來的大石插在山崖上,又像牡丹花的花苞鑲嵌在山頭上,所以又稱牡丹岩

有一天,一位男神、一位女神從天上下凡來,緩緩降到山上這顆大白石上,忽然間,這塊石頭一分為二,一半在西邊,比較大塊,變成了大自然,也就是賽德克族的傳統領域,亦即族人狩獵的獵場;另一半比較小塊的在東邊,變成了宮殿

兩位天神就此安居,並結為連理,他們住在從石頭變來的宮殿中生兒育女,也在那片變成大自然的山林中打獵、採集,從此繁衍後代, 形成賽德克族。而這個巨石幻化的地方就叫做博諾彭(Bnenbung), 也就是祖先來源之地的意思

由於賽德克族靠著石頭的幻化而生養,所以對神石十分崇敬,同時也認為神石是歷代祖靈的所在之地。當族人們在中央山脈打獵的時候,白石就像是護佑著後代子孫的靈石,給予山上行走的族人一個指引的方向,亦如同一盞山巔上的燈塔,使族人不至於迷失於這片廣大的山林中。

所以這個白石山不只是賽德克族的獵區,也是賽德克族的聖山,賽德克族主要以臺灣中部及東部地域為其活動範圍,活動範圍大概介於北方的泰雅族及南方的布農族之間。經過長時間不斷地遷徙,形成兩大聚落,以中央山脈為界,東賽德克族散居東部花蓮山區,即今日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卓溪鄉一帶。西賽德克族則集中於南投縣仁愛鄉的濁水溪上游,並建立了7 個村、12 個部落,也是臺灣的紋面族群。

繪者簡介

曾于庭

族別:賽德克族
族名:Habo Walis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66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