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雖無禁酒令荼毒,但台灣的酒文化卻因早期專賣制度的箝制,酒類選擇寡少且來源單一的情況下,直至近年才有越來越多結合在地風土、材料、釀造工藝的酒款,以及屬於我們自己的品飲美學、甚至台酒配台食」的餐酒搭配形式究竟為何的討論漸漸出現,遲來曙光,值得期待。

酒是文化

2016/09/01

LINE分享 FB分享

本週,「台北精緻酒展」以空前盛況轟動落幕,另一規模與成績傲視全球的「Whisky Live & Bar Show」烈酒暨調酒展隨即將於本月底堂堂登場。

但諷刺的是,自二○○二年專賣制度廢止後,台灣酒飲風氣看來終於逐步邁向成熟興盛、自我特色似將成形之際,原已拍板通過的網路開放賣酒一案,卻在此刻突然轉彎,宣布暫緩。實際上,箇中關鍵不僅出乎開放與否,而是即使社會再進步,仍不免多少殘存的,視酒如洪水猛獸的心態。

這樣的思維與心態之貫徹到最高點,可以美國於一九二○年間所頒布的禁酒令為代表。至今近百年歲月過去,每每閱讀與美國餐飲歷史文化相關的書籍,都仍一致慨嘆此惡法所造成的沉重傷害與打擊,阻斷了其時正逐步走向深厚與精緻化的腳步,在地飲食產業發展幾乎完全停頓。更荒謬是,即使付出如此巨大代價,禁酒令實施十三年間,美國人喝下的私酒、劣酒卻比任何時期都多……。

酒是欲望、是享樂,但也是一國一地的生存需求、生活方式,以及,文化。酒是最古老的發酵食物,出現時間比麵包還早;人類從這因微生物作用而發生於植物、蜂蜜和乳品的奇妙變化中,掌握了運用自然、和自然共生的奧秘。幾乎每一曾經光輝燦爛的文明都將酒與神連結,視之為神蹟和上蒼賜予的禮物;帶領我們踏入唯神方能企及與享用的美麗世界,擁有了神的味蕾與視野。

放眼各國,只要是博大精深且深具競爭力、影響力的食文化,絕大多數都擁有一樣豐碩富饒的酒文化,二者相互滋養、涵泳,不斷進境。當然,酒令人迷醉、成癮,也相對衍生許多負面問題。但就和世界上大多數食物和工具一樣,傷人者從來都是人類自己,一味避忌嚇阻只能浮面治標。唯有透過適當管理與正確觀念的建立,引導樂於品酌與美味本身,非為自我麻醉或較量情面輸贏而飲,同時懂得,為能盡情擁抱這歡然暢飲之樂,得更認真面對、信守飲酒的規範與責任,才是正道。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