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低塑好生活

找回安心,找回自然美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今天我們每一個人,包括新生兒體內,都有一點塑膠。」在《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Plastic: A Toxic Love Story)一書的書腰上,斗大的寫著這兩句話,讓人看得怵目驚心。

作者蘇珊‧弗蘭克(Susan Freinkel)長期為美國《紐約時報》撰稿,她在書中提到,「研究顯示,早在一九五○年代,人體組織中就出現了微量塑膠。」想試著不碰塑膠,可說是比登天還難,弗蘭克自嘲:「我決定一整天不碰任何塑膠,但實驗才展開十秒,我就知道這個實驗有多荒謬。」我深有同感,前些日子,我想為孩子找一個全無塑料的水壺,在茫茫網路商城中,選項超過千筆,但卻找不到任何一個零塑料的水壺,每個商品總有某部分或零件是以塑料製成。

就算是以金屬製成的瓶身,也要注意水壺內側是不是有塗料,某知名國外廠牌就曾公開致歉,其在水壺內所使用的塗料含有雙酚A(Bisphenol A),此種環境賀爾蒙在塑料材質奶瓶中常見,很可能影響嬰兒及幼童的發育。選購這類產品時,就要注意廠商是否提供有「無雙酚A」(BPA free)的標示。

「綠兔子」自然民具的負責人洪閔慧說,幾年前,當孩子出現沒來由的過敏症狀時,她開始意識到使用塑料所帶來的健康與環境問題。她知道無塑生活在今天已是天方夜譚,「但至少我可以過『低塑』生活。」

洪閔慧開始慢慢汰換家中的塑料用品,台北尋不著的物件,她就到南部、東部去找。現在,她使用未上漆的竹製或木製餐具,為孩子準備不鏽鋼便當,以傳統絲瓜條替代塑料海綿,連菜棳都找到木頭材質來使用。一般的塑膠拖鞋塑化劑含量經常超標,洪閔慧則選用藺草製的拖鞋,出門提藤籃包,室內掃把是天然材質,屋外則用竹掃把,在她家中也找不到塑膠水桶,取而代之的是咱們小學時常用的鍍鋅鋼板水桶。車子裡,永遠備有一個提鍋及餐具,減少使用塑膠袋盛裝熱食或是有油脂的食物。

她稱這些器物為「自然民具」,它們具有價格合宜、生活所需、設計簡單、友善環境等特點。你很可能會問,用木頭產品不是會很容易發霉、很麻煩嗎?洪閔慧的回答耐人尋味:「怕麻煩,就會越麻煩!」她提到,未上漆的筷子,在長時間使用過後,會自然附上一層食物的油脂,外觀就像上過漆一樣。清洗過後的竹筷、木製餐具或廚房用品,洪閔慧會放在廚房或陽台等通風的地方使其乾燥才收納,習慣成自然之後,就一點都不麻煩了。

為了找回低塑生活,我們試著回到半世紀前的台灣農業社會,那個年代低價的塑膠尚未普及,木、竹、天然漆、藺草、金屬等天然材質的應用,從生產到消費者手上,全無浪費之處,更無污染之虞。我們在上一輩的手作中,看見了愛物惜物的精神。

一九二○年代,日本知名美學家柳宗悅在日本推動民藝運動,也曾到台灣進行民藝之旅。這位大師級人物大力推崇出自於常民雙手、在日常使用的工藝。這些民藝品都藏著「日常美」,不是純粹為設計而設計,自然而生,卻兼具了實用與美感。

揹著台南後壁鄉後?社區藺草阿嬤所編織的藺草包,一股清新的草香悠悠襲上鼻尖,讓人感到清新舒暢、暑意頓時全消,阿嬤說:「這包包要常用,越用越水(漂亮)!」所謂的「漂亮」,是指藺草在使用過後,所散發出的溫潤質感,時間會自然為它上色,變得越加深沉。

常民之美的器具,多半隨著時間,而會有不同層次的使用感或手感,這點大大不同於永遠只有一種表情的塑料。低塑生活可以讓生活少一點「面無表情」,多一些時間的存在感與使用的感情,讓生活更有滋味。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