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珠兒專欄〉土魠究竟是什麼魚?品種對、鮮度夠,甘美絕倫
2021/11/04
- 文字 / 蔡珠兒
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不,無知才是。
身為祖籍南投的台北人,以前我跟土魠魚很不熟,而且印象惡劣,這要怪土魠魚羹,粗糙的炸魚塊,柴硬無味,乾澀帶腥,泡在淡甜的黏汁裡,難吃到爆,害我有創傷,避之唯恐不及。
誤會多年,懵然不識,直到幾年前搬回台灣,冬天收到台南朋友寄來的澎湖土魠,吃後詫異驚豔,這才恍然大悟,陰影盡掃,原來土魠本人秀美絕倫,和土魠魚羹來自不同星球,相差何止百萬光年。
相逢恨晚,從此愛上,秋涼後洋流南下,挾帶洄游魚群,市場開始有土魠身影,流線修長的圓筒,魚身深銀灰,有粼粼如波的紫藍紋路,這是重要的辨識特徵,如果是粗黑的斑馬線,那就是俗稱「石喬」的棘鰆,肉質不如土魠甜潤。
通常魚攤只見肉塊,偶爾碰上魚販在分切,才能一窺土魠全貌,但就算看到,光憑長相也不易辨識,切塊後那就更難。
放眼台灣,土魠是錯亂度最高的魚類,和牠近似的石喬、白腹、闊腹、疏齒、馬加等各種鰆魚,常混充假扮土魠,再加上進口貨,馮京馬涼,撲朔迷離,我也中過幾次招,一吃就知有差。
後來學乖了,這事得讓專業的來,不管網購或去市場,要花點時間和成本試錯,找到誠信可靠的漁商。
完美的土魠要品種對,鮮度夠,因而繫乎時令、海域和撈捕漁法,我知道這種鯖科大魚日漸稀少,每次買到都很珍惜。
一般輪切是軀幹中段,其實土魠魚頭和魚尾也好吃,魚頭是魚販大姐免費相贈,還幫我清理剖半,煮砂鍋魚頭比鰱魚好,肉雖少但更滋甜。
尾鰭後的末段不能白送,但價格廉宜,我買回來煎香後下滾水,大火熬出奶白魚湯。煲過的魚通常散架成渣,精華盡入湯汁,但土魠魚尾真神奇,久熬也不軟爛,肉質稍乾,依然有鮮甜感,撈出來紅燒一下,又成一道菜。
秋冬當令,用這魚湯底煮米粉,撒上芹菜珠和自炸油蔥,再放上煎香的輪切,配佐紅燒魚尾,來個豪氣的土魠魚全餐,那種醇雅的鮮甘,美妙難喻。
可惜土魠魚真味難得,充滿欺詐和誤解。在我看來,用鯊魚假冒的土魠魚羹,謀殺美味破壞名譽,根本就犯法啊。
〈土魠魚米粉〉
土魠魚秋後肥腴,有特殊香氣,除了香煎和紅燒,還可用魚尾熬湯底,煮出鮮甜的土魠魚米粉,撒上芹菜珠、自炸的油蔥和櫻花蝦,是秋冬旬味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