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2023年國家工藝成就獎,由刺繡工藝師粘碧華獲此殊榮。(攝影:石吉弘)
2023年國家工藝成就獎,由刺繡工藝師粘碧華獲此殊榮。(攝影:石吉弘)

家庭主婦到刺繡名家,她成「國家工藝成就獎」首位女性得主,粘碧華:我一直在實驗,刺繡還能做什麼?

2024/11/03

LINE分享 FB分享

象徵台灣工藝領域最高榮譽的「國家工藝成就獎」,2023年史無前例誕生首位女性得主,由刺繡工藝師粘碧華獲此殊榮。從家庭主婦到刺繡名家,粘碧華沉浸刺繡天地,40年如一日。談起獲獎,她坦言起初不敢置信,接著又不好意思的笑說:「大概覺得我很傻氣吧!願意這麼多年做這種傻氣的事。」

※延伸閱讀:致力刺繡工藝研究創作,粘碧華獲國家工藝成就獎

粘碧華說起話來,溫婉恬靜,不疾不徐,如同她的刺繡作品一樣優雅。她生於鹿港,媽媽有副車繡好手藝,小時候粘碧華都穿著媽媽親手裁縫的漂亮衣服。

大學從外文系畢業後,她進入貿易公司,工作忙碌,婚後為了照顧孩子辭職,突然多出大把時間,為排遣無聊的居家生活,她重拾母親留下的針線盒,為孩子繡香包、小飾品,還將孩子的塗鴉化為刺繡圖案。

沒有刺繡基礎的她,全靠自學,在沒有網路的年代,只能看書,卻不容易。過去針法書籍多在對岸,台灣非常少見,她勤跑中研院圖書館,像海綿般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刺繡書籍、文物史料,當時圖書館一次只能影印20頁,每隔幾天就能看到她又到圖書館的身影。在12年全職帶孩子的時期,她將育兒的零碎時間,全都投入刺繡,也曾和亂針繡大師陳嗣雪短暫學習兩個月。

一開始她只會簡單的鎖針,「光靠那一種針法,我就繡了好久!」粘碧華笑說。她找出當時為孩子做的小繡品,只用鎖針就變化出不同圖案,有模有樣的針法,完全看不出是初學者。

鑽研古今中外刺繡技法,宛如圖像活字典

從刺繡開始,她的探索觸角延伸至藝術、美學和歷史,這段鑽研東西方文化涵養的日子,為她帶來深厚養分。粘碧華很大的創作特色之一,便是精通中外刺繡技法,作品融合古典與現代,她眼光長遠,「我們的競爭並不只有台灣,而是全世界,需要知己知彼。」

在研究過程中,粘碧華也常有驚喜發現。她曾繡過一個埃及出土的印花圖案,重重比對文獻後,發現這個圖案來自年代更早、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五河流域的城市,猜測可能因為貿易、遷徙的關係,讓刺繡圖案跨過千里之遠,互通有無。

每當談及不同針法,她都能立刻信手拈來悠長的歷史典故,宛如一本活字典,對刺繡知識的追求如此痴狂。她甚至還會參照史料,還原當時的刺繡圖案。這些原始圖案大多模糊不清,甚至還是黑白沒有顏色,她以自己的理解和美感,重新創作成全新繡品。

她曾看過一張英國17世紀的黑白模糊圖片,裡頭畫滿豐富花卉,過去的歐洲花園只種草藥,不重視觀賞用的花,當時英國開始從國外移植花卉,也開始提出動物分類,於是她研究當時流行的花卉圖案和昆蟲,最後花了整整一年多時間,創作出層疊立體、花團錦簇的〈豐收花菓園〉,成了她耗時最久的作品。

但當她花越多時間在刺繡時,就越覺得漫長的時間成本,不太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刺繡應該要發展出一套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創作方式,才不會消逝。這讓她萌生一個目標——想讓「刺繡平民化」,成為人人都能學習的工藝。

※延伸閱讀:仕女頭飾、英法國王炫富鬥場,細數4件有故事的歷史繡品

自創「刺繡餅乾」降低學習門檻、「刺繡首飾」兼具日常配戴實用性

於是她自創「刺繡首飾」,以刺繡技法做成胸針、項鏈、耳環等小巧首飾,不僅縮小刺繡面積和製作時間,也兼具日常配戴的實用性,為傳統刺繡另闢新徑。

她開始用刺繡做首飾後,也希望用其他材質做首飾,便在42歲時,進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攻讀金工首飾系;48歲時,再到英國諾丁漢傳德大學取得織品服裝系碩士學位。此後,刺繡與珠寶首飾成為她創作的雙主軸,更開設了「鐵網珊瑚」珠寶首飾設計公司。

在刺繡首飾後,粘碧華又進一步降低刺繡門檻,再度自創「刺繡餅乾」,直接剪下5公分大小的圓形不織布做底布,一次只用單一針法創作,省掉過去刺繡首飾需縫合裡布、外布,以及困難的複合針法,即使刺繡新手,也能在兩小時內學會。

她有如傳道者,帶著刺繡餅乾的概念,走遍全台學校、團體,深入偏鄉、原住民部落,無償教學推廣,還提供材料、針線,足跡最遠甚至到新疆小學,一次就教了2400位學生。多年來,粘碧華的學生遍及8歲到80歲,但她特別喜歡教小孩,「我在做刺繡播種的工作,播一個種子下去,未來可能就有收成。」

粘碧華曾花兩個半月,在全台密集開了30堂課,她蒐集學生第一個完成的繡片,最後集結594片刺繡餅乾,組成一副大型作品〈繡片視窗:跨越傳統與未來的彩虹〉,展開足足有4公尺長,現由台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蒐藏。

繼承傳統也賦予新意:刺繡還能做什麼?

粘碧華既傳承傳統,也賦予刺繡新意,她把這些過程看成是一項「實驗」,「我一直在實驗,刺繡還能做什麼?」不只刺繡,手巧的她從小就愛畫畫,常將刺繡與其他技法結合,像是繪畫、拼縫、編織、印染、剪紙等,讓刺繡從單純絲線到複合媒材、從平面到立體。

像是她的作品〈漂鳥集〉,靈感正來自泰戈爾的同名大作。她畫出大片暈染的橘紅夕陽與粗大枝幹,再用亂針繡呈現細密枯枝,與畫作融為一體,在繪與繡之間,充滿詩意,恰似書中意境:「綠草在泥土裡尋找夥伴,樹木向空中追尋孤獨。根是地下的枝,枝是天上的根。」

倫敦大學名譽教授朴英淑(Youngsook Pak)曾公開盛讚粘碧華是非凡獨特的藝術家,「通曉每種技巧本身是一種成就,而她的天才在於能將所有技巧整合起來。」

粘碧華的創作靈感多來自生活,像是〈刺繡虛擬實境:我以我針繡古今〉一作中,她在各個不同的60公分直徑木板上,使用髮夾或塑膠線等現代媒材,以網繡針法繡出虛擬手機介面的生活,藉以反省人心早已被數位網路綁架。書籍也常成為她的創作靈感,就像〈漂鳥集〉,「創作要反映時代,你想要講什麼事,就可以把它繡上去。」

每當刺繡之時,她就遁入一個忘我世界,針線的上下律動,穿過布面的繃彈聲音,都讓她感到心平靜氣,忘掉所有瑣碎雜事。她甚至在出門旅行時,針線盒也不離身,隨時都能寄情刺繡。

即便要創作、教學、出書、演講、辦展,偶爾還要身兼國際評審,常讓她忙得分身乏術,但熱愛研究、讀書的她,至今每天睡前,都堅持留下一小時半的學習時間,持續精進自己。

雖然在刺繡的路上,全靠自學摸索,但她並不孤單,「我用刺繡和古人交朋友,從古代得到一些經驗,也從那裡得到安慰。」對她來說,「刺繡就是一個寬廣世界,任我遨遊。」

直到現在,粘碧華仍不停追尋刺繡存在的價值。她以東西文化交流最盛的文藝復興時期為本,以英文字開頭,整理了一套「A to Z」針法,準備開班授課。這些特殊的漂亮針法至今就連機器都難以複製,「這就是在AI時代,刺繡依然要存在的意義。」她用一針一線,繡出她的第二人生,也找到屬於這個時代的刺繡風華。

〈粘碧華四階段代表作〉

一、最初的創作起點:給兒子香包
踏入刺繡領域最初的作品,為孩子們縫製的香包、小吊飾和沙袋,常用單一針法變換出不同設計和圖案。

粘碧華踏入刺繡領域最初的作品,是為孩子們縫製的香包、小吊飾和沙袋。(攝影:石吉弘)

粘碧華踏入刺繡領域最初的作品,是為孩子們縫製的香包、小吊飾和沙袋。(攝影:石吉弘)

二、耗時最久的作品:豐收花菓園
以17世紀黑白模糊圖片為靈感,研究當時流行的花卉圖案和昆蟲,創作出層疊立體、花團錦簇的豐收意象。

作品《豐收花菓園》有著層疊立體、花團錦簇的豐收意象。(攝影:石吉弘)

作品《豐收花菓園》有著層疊立體、花團錦簇的豐收意象。(攝影:石吉弘)

三、多人一起創作:愛心小餅乾
為了降低刺繡門檻,直接以小塊的圓形不織布做為底布,一次只用單一針法創作,兩個小時就能學會,還能組合成大型作品。

多人一起創作的《愛心小餅乾》,不僅技法簡單,兩個小時就能學會,還能組合成大型作品。(攝影:石吉弘)

多人一起創作的《愛心小餅乾》,不僅技法簡單,兩個小時就能學會,還能組合成大型作品。(攝影:石吉弘)

四、靈感來自泰戈爾:漂鳥集
結合繪畫與刺繡技法,先畫出大片暈染的橘紅夕陽與粗大枝幹,再用亂針繡呈現細密枯枝,與畫作融為一體。

靈感來自泰戈爾的《漂鳥集》,是結合繪畫與刺繡技法。(攝影:石吉弘)

靈感來自泰戈爾的《漂鳥集》,是結合繪畫與刺繡技法。(攝影:石吉弘)

〈粘碧華小檔案〉

  • 出生:1947年
  • 學歷:英國諾丁漢傳德大學織品服裝系碩士
  • 經歷:輔仁大學織品系、國立師範大學家政系、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講師;出版《刺繡首飾》《刺繡針法百種:簡史與示範》《首飾設計百種:歷史、美學與設計》等書籍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