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草仔粿」如今已變成普遍可見的鄉土米製點心,攤販上時常可見各式口味內餡。(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草仔粿」如今已變成普遍可見的鄉土米製點心,攤販上時常可見各式口味內餡。(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清明節為何要吃草仔粿?原料、成分、由來一次看

2024/10/10

LINE分享 FB分享

帶你坐上復古點心時光機的輕圖鑑,作夥呷點心!
【第一冊收錄兩大類,47個令人回味又療癒的米製點心、澱粉類點心】
來自早期社會的飲食文化、生活與惜食智慧,
藉由跨世代對話,深入人心的甜密記憶再次浮現。

每位台灣人都有最愛、最難忘的古早味點心,這深植人心與味蕾的飲食記憶可能來自於阿公阿嬤家、夜市、廟口、菜市場、老街、冰果室、柑仔店、糕餅店、復古風味的糕餅店等,只要說出某個點心名字,就彷彿坐上時光機,立刻把你帶回小時候、唸書及談戀愛時期的瞬間,立體刻劃出有場景的回憶。 

▌跟著本書,坐上點心時光機,看看書中哪一道最讓你難忘!
在物資不豐裕的年代,想吃點「甜」是難得的事,點心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是既嚮往又療癒的存在。點心不只是食物,更深受歷史、文化、經濟與日常生活的影響,而長成各種樣貌,值得我們一探究竟、再次回味。

《古早味台式點心圖鑑》上(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古早味台式點心圖鑑》上(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書名:古早味台式點心圖鑑:米製點心、澱粉類點心,在地惜食智慧與手工氣味,作夥呷點心!
作者:莊雅閔
出版社:幸福文化

※以下內容經授權摘自《古早味台式點心圖鑑:米製點心、澱粉類點心,在地惜食智慧與手工氣味,作夥呷點心!》,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願祖先保佑後代富貴 草仔粿

相較於紅龜粿是紅色的,還有一種色澤為暗綠的「草仔粿」,又稱為「刺殼粿」,是淸明掃墓時祭拜用的常見食物,希望祖先保佑子孫平安有財富,現已變成普遍可見的鄉土米製點心。在淸代《重修福建臺灣府誌》中已有相關記載:「3月3日,採鼠麴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謂之三月節。淸明十日前後,各家祀祖掃墳……」。由此可知,在淸代時便有用草仔粿祭祀祖先的習俗,但並不限定在淸明節,福建移民中的漳州人多在農曆3月3日(俗稱三日節或三月節),而泉州人則是在淸明節祭祖用。

「草仔粿」又稱為「刺穀粿」,刺穀是一種植物。(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草仔粿」又稱為「刺穀粿」,刺穀是一種植物。(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淸明節當天吃草仔粿、潤餅等冷食,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以往的農村社會中,在墓地附近放牛的牧童只要聽到鞭炮聲,便會圍攏過來。這是因為家屬會將祭拜過的紅龜粿、麵粿分給他們,如果食物不夠分送,就以硬幣替代,這種現在已鮮少見到的習俗,叫做「揖墓粿」、又稱「乞墓粿」、「臆墓粿」。在經濟並不富裕的時代,此習俗有布施貧童,為先人累積冥福之意,也希望墓園附近的牧童不要惡作劇破壞墓園。80年代後,台灣經濟起飛、民生普遍富裕,再加上產業轉型,「揖墓粿」的習俗已慢慢消失不見。

「草仔粿」也稱為「刺殼粿」,是台灣常見的鄉土米製點心。(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草仔粿」也稱為「刺殼粿」,是台灣常見的鄉土米製點心。(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草仔粿的粿皮取材與時節也有關係,以往的人們認為淸明時期以藥草植物打粄和祭拜,有強健補身和趨邪避凶的作用,為應景的藥用祭品。再加上台語的「粿」和「貴」同音,外型又與墳墓相似,所以草仔粿也被稱為「陪墓粿」,有陪墓(掃墓的台語)後,請祖先保佑後代子孫富貴的涵義。

以往淸明節時,人們會以紅龜粿祭拜舊墳,感念祖先;以鼠麴草、艾草製成的草仔粿,則用於祭拜新墳,表達對親人的哀悼和思念。(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以往淸明節時,人們會以紅龜粿祭拜舊墳,感念祖先;以鼠麴草、艾草製成的草仔粿,則用於祭拜新墳,表達對親人的哀悼和思念。(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使用不同植物製作的草仔粿

製作草仔粿最常使用產期在2、3月的「鼠麴草」和3至5月的「艾草」,「鼠麴草」俗稱淸明草(厝角草),具有淸涼、降火及利尿等功效,在各地都有機會見到利用鼠麴草製作的草仔粿販售。開黃花的是「鼠麴草」,開白花的則是「匙葉鼠麴草」,又稱「鼠麴舅」,客家人稱「白頭公草」。北部客家人用艾草做「艾粄」,用狗貼正草(戢菜)則叫「狗貼耳」粄。

內埔人用鼠趜舅做的叫「白頭公粄」,「苧麻」也是一種會被用來作草仔粿的材料,常見於北海岸的萬里、金山、石門等地,高樹客家人則稱苧麻粄(粗葉粄)。將前文提及的植物嫩葉、花蕊取下,經洗淨燙煮、搓揉沖洗、去除異味後,切細再混入粄粞裡混合均勻,就成了淺綠色帶有甜味的粄皮;再用粄皮包入餡料,蒸熟後就是深綠色的「草仔粿」。

鼠麴舅(左圖)和艾草(右圖)都是製作草仔粿常用的植物,開黃花的是「鼠麴草」,開白花的則是「匙葉鼠麴草」,又稱「鼠麴舅」,客家人稱「白頭公草」,是順應時節的食療智慧。(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鼠麴舅(左圖)和艾草(右圖)都是製作草仔粿常用的植物,開黃花的是「鼠麴草」,開白花的則是「匙葉鼠麴草」,又稱「鼠麴舅」,客家人稱「白頭公草」,是順應時節的食療智慧。(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舖在粿底的粿葉也是一門學問喔!可不是所有植物都適合,得要耐蒸耐熱。一般會以容易採集的柚子葉、月桃葉、孟竹葉、假酸漿、香蕉葉與黃槿葉為主,經高溫蒸氣,或多或少都會在粿皮上留下些許香氣,這也是相較於其他粿類米食獨特的地方。

舖在草仔粿底的粿葉得要耐蒸耐熱。一般會以容易採集的柚子葉、月桃葉、孟竹葉、假酸漿、香蕉葉與黃槿葉為主。(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舖在草仔粿底的粿葉得要耐蒸耐熱。一般會以容易採集的柚子葉、月桃葉、孟竹葉、假酸漿、香蕉葉與黃槿葉為主。(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在南投、彰化常見的「包仔粿」

在南投、彰化盛行的「包仔粿」也是草仔粿的一種,主要使用「雞屎藤」這個植物,據說能鎭咳收斂、消食化積、袪風活血。但雞屎藤有種特殊氣味,現今除了能嚐到鼠麴草口味的包仔粿之外,雞屎藤口味的已不多見了。有別一般底部墊葉套塑膠袋包裝的草仔粿,這種用「乾香蕉葉」包裹住的包仔粿,眞的很有環保觀念呢!至於為什麼用乾的香蕉葉?因為使用綠色香蕉葉包粿時,葉片的紋路容易破裂,導致蒸煮時粿會溢出葉子外頭,所以要將「乾的香蕉葉」泡軟再使用,同時也是讓包仔粿散發鄉野風味的主要素材。

用「乾的香蕉葉」泡軟再包餡料,好讓包仔粿散發鄉野風味。(圖片來源:幸福文華提供)

用「乾的香蕉葉」泡軟再包餡料,好讓包仔粿散發鄉野風味。(圖片來源:幸福文華提供)

一般做包仔粿的內餡有甜跟鹹兩種口味的花生;甜口味花生必須碾成粉狀,加入砂糖拌勻,而鹹口味花生則是壓碎成半顆粒狀,再加入豬肉末、調味料炒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