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近年新竹東門市場美食漸聚集,不過不是老店家,而是一些新創料理。(圖片來源:新竹市東區區公所官方粉絲頁)
近年新竹東門市場美食漸聚集,不過不是老店家,而是一些新創料理。(圖片來源:新竹市東區區公所官方粉絲頁)

新竹東門市場成IG打卡新地標,老市場變身新世代橫丁

2024/07/11

LINE分享 FB分享

台灣有哪些百年市場?
從市場建築、歷史到大店小吃,遍訪美食,踏查文史,
描繪你我或許熟悉的老派市井生活,體驗各地特色的最佳引路導覽。

走遍吃遍台灣,魚夫這次將眼光關注到歷時百年的老市場。從北到南25個歷久不衰的市民買辦重心,究竟如何緊緊抓住在地人的心?

透過作家之眼,探看這些日治時代即有的市場建築、人文風情與飲食特色,認識百年市場的前世今生和興衰起落,隨著文字體驗在地台灣味及美食風格。這趟老菜市之旅,不只是吃美食、買買菜,更是一趟熟悉歷史底蘊與在地飲食的文化饗宴。

★25個台灣百年菜市,全台走透透一次認識
從北到南到東,魚夫踏訪全台,精選從日治時期開市至今仍存在的25個市場,說明歷史、建築或沿革,親訪市場內外攤商店家,帶你認識百年市場的過往與現在!

★魚夫說古道今,講歷史,聊建築,圖繪各地特色飲食
透過書中精緻繪圖與輕快文風,介紹各市場裡裡外外不同特色。除可透過細膩的老建築圖認識日治時代市場建物,更有多幅獨家美食介紹,一眼勾起食欲,帶出回憶的味道。

★QRcode直接掃,用影片帶你走逛市場
文字看不夠,還可透過各篇附上的影片連結QRcode,直接跟著魚夫實際走逛市場,吃遍好味!

《台灣百年市場:從北到南,和魚夫一起探看25個流轉百年的菜市風華》(圖片來源:遠流提供)

《台灣百年市場:從北到南,和魚夫一起探看25個流轉百年的菜市風華》(圖片來源:遠流提供)

書名:台灣百年市場:從北到南,和魚夫一起探看25個流轉百年的菜市風華
作者:魚夫
出版社:遠流

※以下內容經授權摘自《台灣百年市場:從北到南,和魚夫一起探看25個流轉百年的菜市風華》,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新竹東門市場

老市場大改造,成為新世代的橫丁
東京下町有許多小巷子,是人群聚集的所在,
常有人在此喝酒聊天嬉鬧,
這種小巷被呼為「橫丁」。
穿梭在東門市場裡,也隱約嗅到那種橫丁的味。
很期待老市場脫胎換骨,成為新世代的橫丁。

新竹東門市場是少數華麗轉身、變身成功的傳統市場,現今成為年輕世代IG打卡的新地標。

現存市場係接手日治時期的磚木結構市場改建而來,1977年當時的市公所決心新築一座全台最現代的市場,採鋼筋混凝土結構,建構成嶄新的集合市場。

落成開幕的東門市場有三層樓高,加上地下一樓的賣場,共計四層。地下一樓與一樓同時以蔬菜水果、生鮮屠宰的畜肉和一般民生用品為主,欲登二樓,則有電扶梯,這在當時可能是新竹市最新的市場設施了。二樓則規劃為西服、旗袍等高級服飾店,同時也進駐古董藝品展售店;三樓則是各式舶來品,據說當時還有學習舞蹈、音樂和繪畫等店舖存在。

現存新竹東門市場係接手日治時期的磚木結構市場改建而來,1977年時的市公所決心新築一座全台最現代的市場,採鋼筋混凝土結構,建構成嶄新的集合市場。(圖片來源:遠流提供/繪圖:魚夫)

現存新竹東門市場係接手日治時期的磚木結構市場改建而來,1977年時的市公所決心新築一座全台最現代的市場,採鋼筋混凝土結構,建構成嶄新的集合市場。(圖片來源:遠流提供/繪圖:魚夫)

新竹的第一座市場

新竹在清領時期主要以城隍廟與今北門街、長和宮一帶為主要集市交易地,北門還群集許多流動攤販,衛生環境付之闕如,而日本政府為殖民目的想吸引日人移民來台,建構市場便相形重要。早期委由民間來興築,1900年(明治33年),日人渡嘉唯良應政府請託,找了十個人共同集資興建並經營,此乃新竹第一座市場。

隨著人口增加,交易熱絡,第一座市場開始不敷使用,乃於1911年再擇定原市場南方興建一座敷地面積約600坪、樓高二層的新市場。從數張舊照的角度觀察,這應屬日人早期在台用紅磚大木或加強磚造的兩層樓結構,中央有入口高塔,兩翼端有衛塔,連接主、衛塔間的廊屋的屋頂,還有排氣孔與採光的長排窗戶,整體造型典雅。在那個時代確實很新潮,並號稱全台最大規模的市場。

由於興建市場所需經費巨大,但把市場蓋好,宣傳政績斐然的效果甚佳,此時,尋求與「臺灣土地建物會社」的合作最是上選。「臺灣土地建物會社」是由總督府所培植,係台灣第一個也是最大型的開發建設股份公司,1908年先在基隆設立本店,隨後也在台北、高雄、嘉義設立出張所。

地方政府採取的政策即委託臺灣建物會社在新的開發區裡將市場蓋出來,然後再移交給地方政府經營,地方政府以分期付款方式,將本金連帶年利益百分之10的利息償還建設的經費,順利減輕政府負擔,又可大大宣傳總督府與地方兩者的豐功偉業,新竹東門市場就是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啟用,之後還被製成絵葉書(明信片)大肆宣傳,甚至「新竹州立衛生參考品陳列館」也藏身於市場內, 不時向市民們宣導近代的醫療常識、公共衛生。

第二代東門市場正式名稱為「新竹街消費市場」,其後又更名為「新竹市東門消費市場」,因臨近政府統治機關範圍,成為日人休閒逛街的好所在。從老照片中可見經常有身著西裝者出現逛市場,想必這都是統治者的身影。

二次大戰時,新竹遭美軍大爆擊,造成嚴重損害,市場機能漸趨萎縮。1977年的改建雖曾盛極一時,但在2000年之後,受到新型態電商、大賣場的烕脅,原先多達五百餘攤的氣勢盡失,只剩數十攤,二、三樓更是不時出現街友,鐵門大都拉下,景況破敗。

市場活化工作啟動

長期遭到漠視的東門市場,在蔡仁堅市長任內(1997至2001年)終於看到一線曙光,先是收回違反租約的100家攤商的權利,希望取得復興市場主導的力量,只可惜政黨再度輪替,東門市場又黯然退場。

2016年,林智堅市長任內決定著手進行東門市場的活化工作,希望使東門市場轉型為青年基地,並與清華大學合作。我初到東門市場時,二、三樓的破敗令人不勝唏噓,但一樓似乎有些生機出現,許多年輕人開的店家陸續出現,更有異國美食混雜其中。市府於2021年投入了5300萬元開始進行整建,讓50年老市場大改造,包括外牆拉皮、耐震補強、屋頂隔熱防水及排水工程等等,年底完工後的進階版東門市場,舒適度提升,讓攤商和遊客都有感。

年輕人的新創料理

新竹東門市場美食漸聚集,不過不是老店家,而是一些新創料理。譬如我遇見一間年輕人新開的芋仔米粉湯攤,據聞這一味本是傳統的芋仔米粉湯,不過店家改以雞骨、芋頭炕高湯,醲肥辛甘。我點來海鮮大餐,發現添加了蛋酥、芹菜珠、香菜、炸魚、花枝、虱目魚等,甚是豐沛,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這和傳統著名的西市場那家米粉湯、大麵糊不同。古早味的作法是將油豆腐、豬雜、白菜頭放在一鍋久煮不爛的粗米粉裡滾,這種口味,應該屬上了年紀的朋友們會比較習慣。

活化後的東門市場年輕客群多,各個店家無不絞盡腦汁創造不同食物和用餐環境,如「享初食堂」外觀有如日本居酒屋,賣的卻是大腸麵線;「阿平臭豆腐」是一對兄弟花了好幾年工夫才學會如何炸到外酥內軟的口感,也真是足甘心的啦!

近年新竹東門市場美食漸聚集,不過不是老店家,而是一些新創料理。(圖片來源:遠流提供/繪圖:魚夫)

近年新竹東門市場美食漸聚集,不過不是老店家,而是一些新創料理。(圖片來源:遠流提供/繪圖:魚夫)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