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裕森專欄〉「搖瓶除泡醒酒法」?先搖一搖,再倒酒
2023/11/26
- 文字 / 林裕森
要不要醒酒?怎麼醒?醒多久?是葡萄酒迷們最關心的議題。醒酒的方法非常多,配件更是五花八門。這裡要談的「搖瓶除泡醒酒法」,無需配件,只花幾秒鐘,完全免費,相當方便,我自己偷偷用了十多年,但覺得太難被接受了,一直沒膽公開討論。「先搖再倒」對講究儀式與優雅的老派酒迷是魯莽至極,一般能接受的頂多只限於平價酒吧!只是我認為高價酒其實也滿值得搖的,特別是當酒還處在封閉的年輕時期。
最早是2010年拜訪布根地的弗利耶酒莊(Domaine Fourrier)時聽莊主提起,裝瓶時會刻意多留一點發酵時自然產生的二氧化碳,可降低氧化風險,讓酒更保新鮮,他建議開瓶後先搖一搖,除掉一些氣泡後,再倒進杯子裡享用,會更好喝。聽時很震撼,畢竟他們家的特級園一瓶要價上千歐元,如果侍酒師不是優雅倒入醒酒瓶,只是抓起瓶身奮力上下搖,應該不太可能拿得到小費吧。
最近幾年,開始有多一些酒莊也建議酒瓶先搖一搖,再倒酒。不過目的卻有些不同,除了除泡的功能,搖瓶會帶進更多空氣,加速氧化,一來減少因為缺氧造成的還原怪味,也讓堅硬閉塞的口感柔和圓潤一些,多些水果香氣。如果開瓶後先倒出一杯後,再堵住瓶口用力上下搖幾下,釋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溶入更多的氧氣,效果會更好。

Weingut Heinrich酒莊名為「赤裸」的粉紅酒,酒精度11%,100%藍佛朗克(Blaufränkisch)釀成,酒莊在最後一行用英文標示警語:「請注意,為了喝更爽,倒酒之前,先搖一下!」(圖片來源:林裕森提供)
日前酒展選酒時,開了一瓶取名「赤裸」的粉紅酒試飲,酒色雖可愛,但杯裡冒出的全是火藥與煙燻系香氣,口感酸、瘦、硬、緊,一副不近人情的冷酷感。轉瓶翻看背標,酒精度11%,100%藍佛朗克(Blaufränkisch)釀成,才發現酒莊在最後一行用英文標示警語:「請注意,為了喝更爽,倒酒之前,先搖一下!」原來是程序錯了,蓋上旋蓋,從頭再來過。
用力搖了五下,倒出來的,在礦石系之外,多了春天的莓果香氣,酒體苗條曼妙,彷彿喝進通電般的靈動活力。還好有搖,差一點就錯過了這瓶今年最具生命力的粉紅酒。
〈藍佛朗克〉(Blaufränkisch)
主要種植於中歐,但以奧地利最為知名,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黑葡萄品種,釀成的紅酒爽脆多酸味,酒體中等偏淡,帶有黑莓與櫻桃果香混合荳蔻與胡椒的獨特酒香。非常適合佐餐,餐酒搭配的廣度可媲美加美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