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糧、日常速食、重現星級主廚美味,百變應用探索調理包無限可能
2021/07/22
- 文字 / 范僑芯
自從美國崛起成為世界強國之後,幾乎每場戰役都有他的戲份,常言道:「戰要打得好,軍糧不可少」,為了要讓美國軍人能夠有保存、攜帶都方便的軍糧,軟性殺菌袋的發明在1960年代應運而生:將食物裝進殺菌袋裡,再利用高溫高壓,類似高壓鍋的烹調方式,達到殺菌的作用,加之真空密閉的狀態,能使食物即便在常溫之下,也能長久保存。
軟性殺菌袋本身質量就輕,只要浸泡在熱水,就能簡單覆熱,在不使用明火驚擾敵軍的情況之下,就能讓軍人們在無情戰場上吃到一份屬於家的溫暖,相較食物保存界的大老──沉甸甸又無法簡便加熱的罐頭來說,軟性殺菌袋對於軍人而言,簡直就像天使般的存在!
調理包催生速食名菜
有趣的是,根據數據顯示,軟性殺菌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調理包誕生之後,並不被廣泛運用在美國常民生活,反倒是亞洲,其中又以日本為首,極為流行。
其實這一點也不難理解,早年家庭冰箱設備的發展是從美國開始,當冷藏設備能夠大範圍的保存食物時,使用常溫調理包做為保存法的理由也就微乎其微;反倒是冷藏設備發展晚於美國的日本,在當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急欲有更耐儲存、更加方便的調理食品取代傳統罐頭,因此,日本在1968年開始,就逐漸開始有各式調理包應市。
值得注意的是,軟性殺菌袋雖然在攜帶、保存、覆熱的功能上都表現不錯,但它有個致命缺點,就是在殺菌過程中會使得食物風味喪失大半,常常有包裝進去是美味、殺菌結束是臭味的窘境。因此,為解決風味流失的問題,市面上調理包的口味大多趨向重口味的料理,如咖哩、燉肉、香辣系列。

六福和牛牛肉麵碩大多汁的牛肉塊,搭配濃郁爽滑的紅燒湯頭,只需簡單復熱就能享用。(攝影:游家桓)
這麼一說,中華料理中,不就有很多合適的菜餚可用來做成調理包不是嗎?
自從傅培梅成功研發滿漢大餐珍味牛肉麵之後,各大食品廠商開始摩拳擦掌,紛紛將中華料理推向國際為志,例如,老牌食品廠味王於1984年推出,至今依舊長銷的「速食名菜」調理包系列,有紅燒牛腩、筍絲控肉、香菇肉羹等;或是泰山推出的桂圓糯米粥、香菇肉粥;又抑或維力仿效滿漢大餐所推出的中華特餐泡麵等等。
※延伸閱讀:全球第一款泡麵調理包,滿漢大餐話從頭
不過,推行新興食物談何容易?即便前有傅培梅的滿漢大餐、味王的速食名菜成功打下頭陣,但礙於當時的軟性殺菌袋得仰賴進口,致使成本較高,加上國人偏好新鮮熱菜的飲食習慣,畢竟穿著吊嘎在路邊吃飯,吹著夜來香的晚風,才是台灣人飲食的日常,致使常溫調理包在推展初期不太順利,陸續有許多傷兵敗將退出戰場。
直到經濟起飛,多數婦女走出家庭進入職場開始工作,生活節奏越趨快速,搭配西方速食風潮的連動、軟性殺菌袋的國產化,這才讓常溫調理包終於來到大鳴大放的時代。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社會大眾接受調理包的頑石既已開,業者開發新商品的腳步自然也就不會停歇。
以常溫調理包來說,不乏有後起之秀,例如做紅豆餡起家的聯夏食品,後來與日本知多家共同開發「料理職人」咖哩系列商品,甚至在近些年還瞄準高齡市場,準備推出適合老人牙口的調理包,減輕照顧者的負擔;知名滷肉飯品牌鬍鬚張,將自家招牌黃金粹魯與黃金雞絲也做成了常溫調理包,企圖將滷肉飯帶向世界;跟食品業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馬偕醫院,也跟上這波調理包的風潮,推出了有別於市場低脂肪與低膽固醇的「馬偕調理包」。

隨著工商社會演進,調理食品已經成為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儲糧。(攝影:程思迪)
當然,台灣怎麼可能止步於常溫調理包?冷藏、冷凍調理包,加工技術不斷在前進與革新,我們從古早的漬物保存、馬口鐵罐頭,到跨時代的軟性殺菌袋、氣調包裝,直至近代,真空冷凍包裝技術的改善,調理食品產業不斷推陳出新,極盡所能保留風味、提升口感、開發新品。其實在生活中能適時利用調理包,來舒緩忙碌的生活,讓自身能多少保有餘裕的時間,並不是件壞事。
在過去的一年多裡,相較於其他國度,台灣幾乎是如陶淵明般,徜徉在世外桃源之內。無奈,2021年的這波疫情,來得又快又突然,使得安逸許久的我們,霎時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挑戰,民眾的恐慌心態,將貨架上的調理包泡麵、常溫調理包、冷凍調理包,各種能夠久存久放的食品都被搜刮一空。

調理包技術持續升級,新加坡主廚獨家配方六福南洋叻沙濃湯麵也能原汁原味呈現。(實際內容物不含:鮮蝦、小卷,照片僅供示意參考。)(攝影:游家桓)
星級美味在家重現
時至今日,讓我驚覺當初把調理包帶入台灣市場的傅培梅女士實在有夠超前部署。
國內防疫三級警戒之時,無法外出用餐,六福集團推出的和牛牛肉麵、南洋叻沙濃湯麵、醃篤鮮等原來在餐廳販售的經典料理包,網路評價頗佳。又或者,永豐餘與台灣諸位米其林星級主廚,如MUME主廚林泉、AKAME主廚彭天恩、樂沐主廚陳嵐舒,聯合開發的「名廚饗宴」調理包,就是讓民眾能在家輕鬆享受星級美味的好方法。

永豐餘科技和MUME主廚林泉研發的櫻花蝦干貝鮑魚粥,用料扎實,看似樸實,口味卻豐富有層次。(攝影:游家桓)
去年,國際疫情嚴峻時,各大航空公司都無法正常營運,連帶影響到專門提供機上餐飲的空廚團膳公司,於是,家樂福和華膳空廚合作,推出「頭等艙料理」,讓民眾能在無法出國的情況之下,仍然有跨國度的貴賓餐點可以享用,想像自己徜徉在碧海藍天之上。
遭逢疫情打擊而困頓受苦的人數以億計,如果能透過先進的食品加工及保存技術,讓人人透過簡單覆熱的手法,在家就能快速便利品嘗到大廚等級的佳餚美饌,我想,這或許也是能夠降低疫情衝擊的雙贏良方。

家樂福和華膳空廚合作,推出「頭等艙料理」,讓民眾能在無法出國的情況之下,仍然有跨國度的貴賓餐點可以享用。(攝影:游家桓)
故事寫到這裡,洋洋灑灑幾千字,並非盲目崇拜食品加工,而是希望大家用持平的心態去了解過去數十年台灣飲食歷史上發生的種種,而這些技術,又是如何慢慢演變進化,逐漸成為我們可以合理運用,為生活帶來更加便利的新選擇。
我突然想起,某年旅行至東京自由之丘時,有間名為「NISHIKIYA」的調理包專賣店,裡頭販售著各式各樣的調理包,有不同國家的料理羅列其中。我想,自己心中其實也住著一位傅培梅,期盼看到台灣的料理有一天能夠透過各種方法,站上國際的舞台。
畢竟,滿漢大餐真的是我當時在外做美食國民外交的好幫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