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記者到導遊、海洋之子曹銘宗成「年輕耆老」,帶民眾深入家鄉走讀基隆
2023/10/16
- 文字 / 中央社
基隆出生的孩子,最熟悉的就是這裡的雨和海。基隆多雨,有人覺得浪漫,但也有人覺得特別辛苦。雨雖不斷,但海洋寬闊,總能給這裡長大的孩子更多遠方。
曹銘宗就是土生土長的基隆孩子,念的是歷史,出國念新聞碩士返國,回台灣之後做了文化記者20年,「我擔任文化記者時,曾訪問當時的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林富士(1960-2021),他跟我說,史家和記者最主要的社會角色都是媒體,史家的責任是讓古今之際聯繫不斷,記者的責任是讓人群之間溝通無礙。」
曹銘宗說,這個觀念提醒他身為「媒體人」的本質,應該「溝通重於批判」,「也強化我對新聞工作的信念,以及我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文化的課題。」
後來曹銘宗離開報社考到執照準備擔任英語導遊時,林富士還在臉書給他一段賀詞,「歷史學者、新聞記者與導遊者都是媒體,都以啟蒙閱聽者為職志,三者可組同業公會。」
曹銘宗說,林富士的論述鼓勵他,讓他的導遊工作成了進階的記者工作,不是隔著報紙,而是「面對面互動」啟蒙閱聽者的媒體人,「從這一點來看,我擔任記者、導遊、文史作家,其實是一貫的終身志業。」曹銘宗認為,學習歷史、地理、文化很自然都應該從家鄉開始,所以先要認識鄉里。
曹銘宗基隆出生長大,搬到和平島附近已有30 多年,常散步島上看海,「我研究台灣歷史,一直很關注17世紀西班牙人在『艾爾摩沙』(台灣)的『雞籠』(基隆和平島舊名)建聖薩爾瓦多城,展開殖民、貿易、傳教的歷史。」2015年,曹銘宗產生了將這段歷史寫成小說的念頭,「西班牙人在台灣16年(1626-1642)的歷史,對我來說不但是鄉里的歷史、基隆的歷史,也是台灣的歷史、世界的歷史。」2021年9月,曹銘聰出版以西班牙台灣史為背景的歷史小說《艾爾摩沙的瑪利亞》,可說是他從認識地方到書寫地方的代表作。
離開報館,考上英語導遊執照之前,曹銘宗曾經想開餐廳,連店名都取好叫做「雨和西班牙(Rain & Spain)」,用自己擅長的料理記憶這座海都的身世。但相熟的廚師們都勸他不要,於是曹銘宗打消念頭,不跟自己下半生過不去。
正巧昔日同業問曹銘宗要不要當導遊,於是他去考了英語導遊執照,帶著大小旅行團認識台灣。現在的曹銘宗則以熟悉的載體文字捕捉基隆之美,帶著民眾走讀基隆的日常,他已經是大家公認的「基隆年輕耆老」,台灣飲食作家,口頭禪則是「腰瘦好吃」。
用文史帶團,說台灣故事
帶團總會遇到很多有趣的人,「比如說當時中國北大來很多文創交流團,經常出國上課與看展,台灣就是其中一站。我就常常去當講師,可以發揮所長。」曹銘宗不諱言,其實大部分來台的旅行團都在血拚,真正需要也願意聆聽台灣文史故事的少之又少,他也改接比較精緻的專屬行程,多則7、8人,小則1、2人。
曹銘宗曾經接待過一對新加坡華人母女,當年母親已經82歲,女兒沒有結婚,非常孝順,「我知道導遊兼司機的辛苦,也考慮是否能勝任,但想到這是孝女帶老母旅遊,值得服務,所以就答應了。」
曹銘宗說她們是虔誠的基督徒,想看的景點也很獨特,「在日月潭一般遊客都去文武廟、玄光寺、玄奘寺等景點,她們並不想去,我一早就先去考察涵碧樓大飯店附近的耶穌堂,這是當年蔣介石伉儷到日月潭時做禮拜的專屬小教堂,然後再帶她們參觀。」
意外找到外來語「高麗菜」來源
帶這對新加坡母女旅客時,曹銘宗正在研究台灣的外來語,探討台灣閩南語「高麗菜」(ko le chhai)的語源,「這對新加坡母女竟然幫我找到可能的答案,成了我此行最意外的收穫。」
曹銘宗說在台灣,為何包心菜、捲心菜叫作高麗菜?與韓國有關嗎?不是,這種菜在韓國叫「양배추」Yangbaechu),那是中國「洋白菜」的說法。與日本有關嗎?不是,這種菜在日本叫「キャベツ」(Kyabetsu),那是英文Cabbage的音譯。
曹銘宗說有一種常見的解釋是日本統治台灣時,為了推廣種植這種容易保存、運送的菜,找了高麗(韓國)大力士來宣傳,說吃這種菜有如吃高麗參,所以稱之高麗菜。但曹銘宗認為這種說法缺乏說服力,他找了懂歐洲語文的台灣史學者翁佳音幫忙查證。
原來,這種原產於歐洲的溫帶蔬菜,西班牙語Col(西班牙語l的音‘ele,Col的音更接近ko-lê)。荷蘭人叫作Kool(發音接近kɔ:lə),有可能就是台灣閩南語「高麗菜」的語源。
當曹銘宗和他的新加坡客人在清境農場吃炒高麗菜時,「我問這對母女這種菜在新加坡叫什麼菜?答案讓我大叫Bingo!」原來在新加坡,這種菜的華語叫「包菜」,但民間都以福建話稱之「高麗菜」,「以此推論,這種菜極可能由荷蘭人在17世紀前後引進到東南亞和台灣。」教學相長,這也正是帶團的樂趣。
樂趣雖有,總是來去不定,曹銘宗想要安穩下來,開店不成,那就寫書吧。
當時貓頭鷹出版社想出《台灣史新聞》,邀請曹銘宗擔任總主筆,把台灣放在世界的座標上,以新聞的形式來呈現台灣的歷史,是一本極具創意的「歷史書寫」。曹銘宗說,《台灣史新聞》是一部多元族群創造多元文化,並追求普世價值的歷史,由古到今,他精選史前、荷西、明鄭、清朝到民國百年在台灣島發生的重大新聞,「一則希望讓台灣史走出人文,結合自然地質科學、考古人類學,也穿插同時期的國際事件,擴大台灣歷史的視野。」
現在的曹銘宗寫書煮菜,生活隨心,只接受走讀基隆的邀約,帶著民眾邊走邊認識他的家鄉。文化部2023走讀台灣選出8個經典路線,曹銘宗新書《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獲選為8個核心文本之一,這也讓曹銘宗「重操舊業」,帶團看家鄉。
曹銘宗說,走讀基隆有歷史、族群、文化等很多面向,他把重點放在海產,「基隆的魚種堪稱台灣最多,包括黑潮帶來太平洋魚種,夏季西南季風的南海暖流帶來印度洋魚種,冬季東北季風的北方大陸沿岸寒流帶來黃海、東海魚種。」
拉開記憶的抽屜,曹銘宗侃侃而談,彷彿地圖就在眼前。基隆位在台灣北海岸的中間,擁有沿岸及近海漁業資源,包括沿岸的八斗子、和平島、外木山,外海的基隆嶼,以及更遠的北方三島: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等海域,形成富饒的漁場。日本時代則興建台灣最大、現代化的基隆漁港(今正濱漁港),今基隆「崁仔頂漁市」是台灣北部最大的批發漁市。此外,基隆海產攤店、海鮮餐廳有的還有自家漁船剛捕撈上岸的活海產,基隆還有不少海釣客及海釣船,也提供了保證新鮮的貨源。
台灣沒有海鮮文化
「有人說台灣沒有海洋文化,只有海鮮文化。但我認為,台灣也沒什麼海鮮文化,很多人對自己吃的魚了解不多。」所以曹銘宗主張從了解海產的身世來建立海鮮文化、海洋文化,教導大家食用當季、在地的海鮮,了解其命名、身世,不但有助減少進口海鮮、降低碳排放量,還能宣傳食魚教育、漁業永續、海洋保育。
曹銘宗的私房走讀路線包括海產美食的基隆廟口、仁愛市場、孝三路美食,海產批發的崁仔頂漁市,以及族群、海神信仰的大廟奠濟宮(奉祀開漳聖王、水仙尊王)和慶安宮(奉祀媽祖),「其實我不太喜歡走,礙於時間限制,這種經常走馬看花。」曹銘宗也會帶著民眾看基隆的港口、市場與委託行,「委託行是基隆歷史很重要的存在,當時台灣還沒有開放觀光,舶來品都是透過船員進港順便帶進來,放在委託行那邊賣。」
委託行是曹銘宗的深刻記憶,當年這些舶來品都靠船員帶進來,船員帶進來的貨也不能太多,「比如說他們團員進來,身上可能穿了5套衣服,都是要來拿來賣的。」那時為了賺錢,想辦法走私,也有基隆人想辦法把小船開到大船邊,上船買東西下來賣,「就是我們基隆俗稱的海蟑螂。」
曹銘宗說當時基隆人會上船去買整箱的車輪牌鮑魚,「如果不巧,小船被警察看到,他們就是整箱丟到海裡。」還有到香港買金條進台灣,一條都好幾兩,「我聽老一輩說,他們會裝在保險套裡面,然後塞到自己的肛門,聽說還可以塞個兩條。」
經濟起飛之時,台灣就是世界工廠,整個港口碼頭興旺,很多人來基隆工作,一開始附近有煤礦,當煤礦業慢慢沒落,海運興起,帶給基隆的幫助很大。但經濟轉型,台灣不再是世界工廠,船隻不來,基隆港也大規模衰退,現在試圖以觀光及郵輪催出基隆新生命力。
港口、市場、委託行
但曹銘宗不看好郵輪,「現在偶爾會有一些國外的郵輪來停靠基隆港,但這些觀光客不會留在基隆消費,好幾千人在船上就已經登記好,下船之後要去哪裡,去台北101還是故宮。」曹銘宗說換個角度想,如果去法國玩只能停8小時,「我一定會想去羅浮宮會是巴黎鐵塔。」
挑明了說,基隆除了小吃,對於外國人的吸引力還是不夠,曹銘宗大力主張,應該把西班牙諸聖教堂(Todos los Santos Church)原地重建。
諸聖教堂位於台灣基隆市中正區和平島平一路,是西班牙人在西元1620年到1630年代建立,該教堂也是天主教最早於台灣傳教的地點,經過多次探勘,2018年起基隆市政府正式委託清華大學團隊重新啟動考古發掘行動,由臧振華院士擔任主持人、邀請西班牙學者與考古團隊參與,至今出土許多不同時期的文物包括墓葬20具、圓山文化之陶罐、圈足、陶把手,並通常與石器及獸骨互相伴隨出土;或是十三行文化印紋陶、大量中國貿易陶瓷,例如安平壺、克拉克瓷與各式硬陶罐,也出土了少量歐式生活用品如青銅皮帶扣一件流行於十七世紀西班牙與法國的Caravaca 式十字架,見證了基隆曾經有過的世界位置。
曹銘宗認為,諸聖教堂原址重建不會太困難,這些技術與建築工法在菲律賓都還保存,「諸聖教堂是西班牙最強的時候所蓋的最遠的一個教堂,台灣也是西班牙最遠的一個殖民地,就在基隆。」曹銘宗甚至認為,一旦重建後還可以請西班牙神父進駐為遊客祝禱,就是一個吸引外國人留在基隆參觀的點,「這是一種歷史感,也是基隆可以再生的最大本錢,希望有一天,這些古蹟能一個一個接力蓋回來。」
創造歷史新活力點,讓基隆有機會再生
除了西班牙諸聖教堂考古遺址可以彰顯北台灣在大航海時代的歷史之外,曹銘宗也會推薦鷄籠中元祭與基隆廟口小吃文化,「雞籠中元祭從1855年至今從未間斷,是台灣規模最大的中元普渡祭典,也是第一個被指定國家文化資產的民間祭典,彰顯了宗教文化與慈悲精神的重大意義。」
曹銘宗認為,其實中元節是歷史上漢字文化圈國家共有的傳統節日,「鷄籠中元祭應該展現國際性的文化深度及宗教藝術,讓基隆成為國際宗教觀光的景點,全球對鬼最友善的城市。」
另外基隆廟口小吃文化則是台灣現存最完整、最集中的廟口小吃區及夜市,在這裡得以看見基隆歷來族群與在地物產的交融與創新,形成基隆特色的飲食文化。在基隆人的眼裡,基隆的好不能只有基隆人知道,也許會有那麼一天,基隆有機會再一次擁抱人群,讓世人重新感受基隆的喧鬧與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