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吃番薯粥是台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早餐宵夜都合適。(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吃番薯粥是台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早餐宵夜都合適。(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台灣庶民的人間滋味:喝蕃薯粥、胃暖心寬

2023/09/22

LINE分享 FB分享

讀馬以工此書,千萬不要將它類歸在養生食譜,但凡能體會這書裡的粥其實另有意趣者,定能明白熱愛文化典故的她其實是借題探索食物文化和古代人情,光是書名從陸游的「食淡百味足」巧移一字,用以表現「粥」的淡雅相容,就點出馬以工融合食譜與文化的別致。――張大春(作家)

上卷――寒山的法粥
歷史中,茶與禪,或茶與粥都曾相遇,春草野蔬或百果奇花也能入粥。

中卷――《紅樓夢》粥冊
賈寶玉喝的碧粳粥、賈母獨享的胭脂米粥、林黛玉喝薛寶釵送的燕窩粥都上過大觀園韶華盛極的餐桌。

下卷――人間的滋味
番薯粥、瓠瓜粥、烏甜仔菜粥、蚵粥、南瓜小米海參粥⋯⋯,茶粥會友各顯身手,一起成就《食粥百味足》本書。

特邀賜稿名家:吳璧人、湯月碧、心岱
粥友共襄盛舉:郭貴婷、金瑞、簡靜惠、黃虹霞、蒙維愛、蘇怡

我最大的功勞就是逼迫以工寫書。她的視野廣、記性好,可謂博聞強記。在疫情之後,每次四人聚會或聚餐,我都會說記得要把吃過的粥記下來,她也就乖乖地拿起筆來。當我們都吃完回家睡大覺時,她就引經據典地查核資料,寫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簡靜惠(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食粥百味足》(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

《食粥百味足》(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

書名:食粥百味足
作者:馬以工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以下內容經授權摘自《食粥百味足》,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百歲人家種番薯

文/簡靜惠(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年初收到讀書會會友劉敏的信:「我的父親於1月14坐在客廳看電視當中,靜靜的離開了世間……お陰様で(託您的福)父親晚年無病無痛享年102,圓滿福報。」

劉英輝先生(劉敏父)是我非常尊敬的長者。多年前年我們素直友會去埔里,一看劉敏「我的多桑日本兵」畫展,再是去探望劉伯伯。

那年老人家94歲還很硬朗,我們圍著劉伯伯話當年,他很開心地讀月曆上的日期,侃侃而談:「1945年前後,我被日本徵召去南洋當兵,我帶著埔里的弟兄們一起在北回歸線座標前宣誓:我們要一起去,一起回來。」

果然劉伯伯把兄弟們帶去南洋,也全都帶回來了。一起去南洋的弟埔里鄉間劉家聚會,懷舊談往事。他們也會去日本的靖國神社祭拜。政治國情演變、中台關係的情結,不在他們的思考範圍。他說:「我們去看當年南洋戰場的弟兄,還有小隊長,他很照顧我們的。」

劉伯伯從戰友的故鄉──日本九州帶回番薯種子,回到埔里與他兄弟一起種植。以他的後半生守護,巡田水,看著番薯在田地裡成長!

我常和劉家兄弟訂購番薯,分享台北親友,告訴他們這是「百歲老人種的番薯」;也常煮一鍋番薯粥犒賞自己,也分享親友!

吃番薯粥,是生活中的小甜蜜,不僅腸胃舒服,心情也愉快。
在台灣土地上孕育著來自日本的番薯,也藴含著歷史的情感!

附記:我弟妹傳給我的地瓜稀飯做法
.備料:生米一杯、番薯四條(黃色57)口感較好,另可放一條橘紅色番薯,顏色會較漂亮。
.做法:生米洗淨用鍋加滿水,與切好大塊的番薯一起下鍋,等水滾轉中小火慢煮,要不停攪拌以免黏鍋底。若想吃米粒較多的,可多放半杯生米較為黏稠。

【編按】
.日本番薯三分之一產自鹿兒島,大約有40多種品種。紫皮白心的番薯應為鹿兒島的「安納紅」。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