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奪最佳設計獎,五金零件傳達民主精神
2023/06/03
- 文字 / 中央社
螺絲釘、齒輪、角件、軸承、電磁鐵、金屬管,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巧妙自冰冷工業元素中,提煉溫暖人文精神,在40多個參展單位中脫穎而出,獲大會評審團頒發「最佳設計獎」。
倫敦設計雙年展(London Design Biennale)總監布洛克斯(Victoria Broackes)2日在台灣館表示,台灣館是本屆雙年展最引人入勝的創作之一,每一個細節、零組件都十分精緻迷人,且吸引觀眾進一步思索作品內涵,獲「最佳設計獎」是實至名歸。
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6月1日至25日在索麥塞宮(Somerset House)舉行,台灣館在1日開幕當天即傳出獲獎捷報。
台灣館以鋁擠金屬管、特別自台灣空運至英國的多樣五金零件打造出猶如工業生產現場的空間,展場兩邊舞台式燈光、似近若遠的低音節奏,彷彿帶領觀眾走入劇場。
沿著牆面排列在鋁製台架上的小型OLED面板裝置以精簡圖像和附隨字卡向觀眾訴說台灣特色。現場最吸睛的則是位於中央的電磁鐵動力鋁擠金屬管裝置。
在歷史長達近250年的建築空間內,由超過300個螺絲釘和磁鐵、600多條電線組成的動力裝置在電腦程式控制搭配亂數跳動的模式下,以5分48秒為一個循環,展現螺絲釘個別獨立、同時集體協作運動的美感。
過程中,金屬碰撞造成的雨水般聲響以及精緻工藝展現的職人精神,讓這個乍看猶如冰冷生產線的裝置在古蹟氛圍襯托下更顯人文美感。
台灣館中英文名稱為「人人材料行」、「看得見的商店:無遮掩零件」(Visible Shop: Parts without Cover),以「零件/個體/局部」與「整體」衍生的各樣跨領域概念互動,回應雙年展的「重新測繪全球協作」(Remapping Collaborations)主題。
策展人、「偶然設計」工作室發起人曾令理同時也是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
她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台灣館設計發想自台灣的人文地景,其特色之一就是工業與常民生活十分貼近,「珍奶、雞排店旁邊可能就是機車行」、民宅旁邊可能就是工廠,看似衝突的異質元素能相安無事並存。
她認為,這樣的場景乍看混亂,卻蘊含生命韌性與創意能量,這也體現在台灣面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的靈活反應。
另一方面,台灣館既強調每一個節點對整體系統運作的重要性,也企圖傳達每一個零組件本身的獨立性。曾令理指出,這就像台灣的民主精神同時重視集體與個人,以及產業長期以中小企業為骨幹、必要時打團體戰,或是台灣雖小、卻成功在全球供應鏈占有關鍵地位,體現「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能成就大事」的台灣精神。
台灣館有許多邀請觀眾參與的互動設計巧思,包括備有大量金屬零件供觀眾自由拼裝組合,以及創意解說各零件的圖卡同時是心理測驗紙牌,讓觀眾透過選擇喜愛的圖卡「瞭解」自己的潛在人格特質。
此外,電磁鐵動力裝置上跳動的螺絲釘吸引觀眾駐足品味、忍不住想「再靠近一點」。此時展館現場的「材料行店員」或許會向觀眾說明裝置運作原理,或者請他們到一旁的「遊戲區」,嘗試打造自己的金屬零件創作。
曾令理說,觀眾參與賦予展館的金屬設計人性溫度,過程本身也體現台灣「尚未定型」、「未完工、仍有創造和成長空間」的狀態。
此外,台灣館致力傳達「原材料」美感與美學。曾令理認為,這就像台灣或許不是最艷麗或擁有最酷炫高科技的國家,但自有動人之處。
打造展場焦點電磁鐵動力裝置的聲光藝術家姚仲涵是「大聲光電」工作室創辦人,同時是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他的創作無論是極具實驗性的電子噪音、聲響藝術,或是視覺藝術,往往是探索「最基本元素」的表現力;對他來說,無論是聲響或金屬件,都可以是創作原材料。
中央社詢問,面對國際觀眾,是否有在「努力表現台灣味」與「訴求國際共通語言」之間尋求平衡的壓力;台灣是否有自成一格、辨識度高的設計美學,或者設計語言本身即無國界?
姚仲涵說,他其實未特別企圖表現所謂的台灣符碼,但開展以來,不少觀眾來到台灣館,就直覺認為「這是台灣做出來的東西」。
姚仲涵推測,這源於作品取材自台灣生活環境:創作者只要「做自己」,台灣環境蘊含、激發的思維和語彙自然會表現在作品中,在國外情境下自然有辨識度。
曾令理同意姚仲涵所說,設計本來就是跨國界的「人類共同語言」。她舉例,就算沒有花布、竹編,運用五金材料等可見於世界各地的元素,依然能打造在國際間具足夠識別度、激發各國觀眾情感與思考共鳴的台灣設計。
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由經濟部工業局領軍、文化部補助,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
研究院院長張基義受訪時說,台灣設計往往展現海島國家特有的創意、幽默感和開放心胸。隨著國際間對氣候議題和永續發展日益重視,台灣的設計和工藝也相應演進,研究院近年即透過國內外論壇、產業聯盟等方式,致力將「循環設計」導入企業、創造綠色商機,具體作法包括產品設計大量運用金屬、海洋廢棄物等回收材,此次台灣館使用的各式元件在展後也能充分再利用。
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由「偶然設計」執行製作,並與陽明交通大學產學合作;共創團隊為「大聲光電」,由「黑鳥音像」負責影像製作。由多樣金屬零件纏繞構成、既似齒輪又如珠寶墜飾的展館吸睛主視覺則出自新銳設計師萬向欣手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