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逛板橋慈惠宮旁黃石市場:老曹餛飩開業一甲子、生炒魷魚銅板價威名遠播
2018/02/13
- 文字 / 蘇曉音
位在板橋鬧區的慈惠宮,隨著都市快速發展與時代變遷,如今整座宮廟與民宅緊密相連;不同於許多占地廣大的宮廟,反倒給人更加親近的感覺。
「板橋媽祖廟」慈惠宮香火鼎盛,是板橋區民眾的信仰中心。(攝影:石吉弘)
參拜媽祖成了當地人的習慣,演變為人潮聚集之處,集結成市,四周攤商、小吃林立,加上鄰近板橋後火車站,1969年政府規畫市場時,就把原有近100攤重新整合,據說鼎盛時期,市場內外加起來有200多攤,小吃有板橋在地的、台南特色的、四川風味等,各地小吃都在此落地生根。
※延伸閱讀:這裡有全台最高木雕媽祖!來郭台銘「發跡廟」板橋慈惠宮拜天上聖母、五路財神
黃石市場除了傳統食材魚肉蔬果批發,也販賣服飾和小吃。(攝影:石吉弘)
板橋府中站的「黃石市場」是當地傳統菜市場,是在地民眾習慣採購處。(攝影:石吉弘)
生炒魷魚:銅板價威名遠播,板橋無人不知
這攤「生炒魷魚」,在板橋無人不知。只有不到10個座位,用餐時刻座無虛席,外賣區排隊的人龍更是誇張。即使只賣一種產品,仍然大獲人心。老闆高國樑原本賣的是「生炒花枝」,因為花枝連年翻漲,改用自己泡發的阿根廷魷魚,一鍋鍋現場烹調,湯頭加了高麗菜、二砂糖、鹽等,煮成類似南台灣帶點甜味的羹湯,一口咬下能吃到魷魚的爽脆,與高麗菜的鮮甜。
「生炒魷魚」湯頭加了高麗菜、二砂糖、鹽等,煮成類似南台灣帶點甜味的羹湯。(攝影:石吉弘)
「生炒魷魚」雖然碗不大,但店家給得大方。(攝影:石吉弘)
一碗45元的銅板價,讓它威名遠播,雖然碗不大,但店家給得大方,經常把碗裝到十分滿而不灑到桌面,每回我都被眼前這番陣仗給震懾。
板橋「生炒魷魚」用餐時刻座無虛席,外賣區更是人滿為患。(攝影:石吉弘)
宮口38:在地特色小吃,油飯與肉羹清湯絕配
黃石市場周圍小吃最常見的就是油飯與肉羹清湯。「宮口38」老闆娘邱芬蘭說,當初是她阿公邱明土最先開始賣,相較於大多數肉羹湯都勾芡,邱明土認為清湯更能展現湯頭,打個蛋花營養加分,配油飯吃更飽足。後來第二代各自獨立門戶,傳下來再分支,就變成在地特色小吃。
「宮口38」主打油飯和羹湯,也是黃石市場周邊最常見的特色小吃。(攝影:石吉弘)
宮口38的油飯口味偏重,還是能吃到米粒的綿密與豬油香味。(攝影:石吉弘)
這裡的「油飯」讓人無法自拔,尖糯米炊煮後,趁熱拌進以黑豬油炒製的油蔥,單獨吃味道就很迷人,淋上加了番茄醬、四川醬、味噌、辣椒粉自製而成的辣醬吃,口味雖重,還是能吃到米粒的綿密與豬油香味。
宮口38的滷肉飯滿佈膠質,再配上酸菜,口感讓人無法自拔。(攝影:石吉弘)
大多數肉羹湯都勾芡,但宮口38的肉羹是清湯,也更能展現湯頭。(攝影:石吉弘)
宮口38的油飯是以尖糯米炊煮後,趁熱拌進以黑豬油炒製的油蔥,單吃就很夠味。(攝影:石吉弘)
老曹餛飩:日賣2萬顆,傳承二代開業一甲子
從四川瀘縣跟著國民政府來台的曹仲高,為了養活一家人,賣起在家鄉常吃的「餛飩」、「乾麵」等,因為味道獨特很快打開名聲。第二代小老闆曹碩文已回家接手5年半,從建立品牌、掛上招牌到改用宜蘭噶瑪蘭黑豬後腿肉做原料,甚至在市場旁開店面,秉持父親教誨,重新擦亮這近一甲子的小攤。
老曹餛飩在二代接班後,改用宜蘭噶瑪蘭黑豬後腿肉做原料。(攝影:石吉弘)
餛飩內餡用料單純,除了綿細如泥的豬肉外,就是鹽巴。(攝影:石吉弘)
老曹餛飩因口味獨特極受歡迎,每日可賣出近兩萬顆。(攝影:石吉弘)
這裡的餛飩內餡,除了綿細如泥的豬肉外,就是鹽巴,肉味搭配麵皮香,脾胃服服貼貼。難怪這裡的餛飩一天可賣出2萬顆,實在驚人。還有一款加了餛飩與水波蛋的「餛蛋麵」,因發音和「混蛋」相同,成為年輕學子最愛。
餛飩湯的湯頭也是每日現熬的噶瑪蘭黑豚豬大骨。(攝影:石吉弘)
加了餛飩與水波蛋的「餛蛋麵」,因發音和「混蛋」相同,成為年輕學子最愛。(攝影:石吉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