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壽司師傅正在板前準備製作壽司的魚料。(圖片來源/dreamstime)
壽司師傅正在板前準備製作壽司的魚料。(圖片來源/dreamstime)

別再說壽司「只要新鮮就好吃」!流傳超過200年的美食,是職人技術的結晶

2023/02/09

LINE分享 FB分享

本書作者松井千惠美,曾在禮儀學校學習國際禮儀,在日本傳授餐桌禮儀、日常禮儀、商業禮儀等課程,因此被稱為「Mrs. Elegance」。學員人數累計超過一萬名以上,涵蓋經營者、各階層主管和業務人員。

她說,在商場上,不管是老闆或客戶請吃飯,你吃下去的不只是飯,更是生意的結果,這種場合,如果你失禮了,或是吃相難看,往來對象絕對不會明說:「你的動作讓我很不舒服。」只會選擇不再跟你合作。所以,用餐這件事若等老闆、客戶或對面的人(例如約會)明說,學費很貴。

本書就是日式、西式、中式飯局的合宜舉止須知。

《商務人士必修用餐學》(圖片來源/大是文化)

《商務人士必修用餐學》(圖片來源/大是文化)

書名:商務人士必修用餐學
作者:松井千惠美
譯者:黃怡菁
出版社:大是文化

※以下內容經授權摘自《商務人士必修用餐學》,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說到日本具代表性的料理,除了會席料理之外,就屬壽司。在現代,壽司幾乎已經成為日本的代名詞,「SUSHI」甚至還成了世界通用的單字。但是,真正了解壽司的歷史淵源與其定義的人,應該少之又少。接下來將介紹關於壽司的基本知識,增進你的壽司素養。

壽司的定義,就是把醋飯與配料(通常以海鮮、蔬菜、雞蛋為主),透過捏製的手法,將兩者組合而成的料理。而壽司的起源並不在日本,而是源自於東南亞地區。

壽司其實源自東南亞

居住在東南亞山岳地區的民族,為了保存得來不易的魚貨,而使用發酵後的米來醃製魚,如此就能保存魚肉的新鮮度,防止魚肉腐敗。據說這種保存方法的靈感,來自於看到浸泡過海水的魚會自然發酵,就像是用醋醃製過一樣。而用這種方式製成的料理叫做「熟壽司」,也這就是壽司的起源。日本滋賀縣的鮒壽司與秋田縣的雷魚壽司,都是熟壽司的一種,至今也是受到饕客喜愛的在地鄉土料理。

熟壽司的做法,據說是奈良時代,從中國引進水稻種植的技術時,一起傳入了日本。當時的主流是將鯽魚、香魚等河魚,用甜醋調味後鋪在米飯上,靜置一晚後就變成了保存食品。隨著時代演進,熟壽司的做法越來越普及,到了鐮倉時代,開始出現用吃剩下的魚,製成熟壽司。

江戶時的壽司攤販就像得來速

時序來到江戶時代中期。這時候的壽司已經不需要經過發酵,市面上開始出現跟現代握壽司非常接近的「快壽司」。

當時的觀念認為,「江戶前(東京灣)捕獲的新鮮漁獲,還要特地用鹽醃製實在太浪費了,根本沒必要刻意做成保存食品」,這也成了握壽司的發想契機。之後也開始出現壽司捲、棒壽司等各種形狀的壽司,當中最受到大眾歡迎的,就是箱壽司(按:將米飯及生魚片放進長型的小木箱之中,輕微用力擠壓,然後切成麻將大小的方塊狀)。

江戶時代後期,也就是1800年前半,現代握壽司的原型,終於在這個時期登場,並且受到急性子江戶人的歡迎。

第一個做出這種握壽司的人是初代華屋與兵衛,這是目前最常見的說法;但也有另一派說法表示:「同時期也有其他壽司職人做出了這種握壽司。」因此,我認為「華屋與兵衛是握壽司的集大成者」,這個說法應該會比較合適。也是從這個個時期開始,江戶的壽司就以握壽司為主流。

當場現捏現吃,也是當時壽司攤如此流行的原因之一。「提供有如速食般的快速服務」,這種服務精神可說是壽司店的核心;而品嘗壽司的食客,也會以大方的態度回應。

壽司的用餐規矩基於歷史沿革而來,因此直接用手拿著吃是沒有問題的。(圖片來源/大是文化)

壽司的用餐規矩基於歷史沿革而來,因此直接用手拿著吃是沒有問題的。(圖片來源/大是文化)

那個年代的壽司攤,是客人站著吃,壽司職人以跪座之姿捏製壽司,與現代恰好相反,而這種生意型態,持續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一直到了1930年,政府基於道路交通法、公共衛生法進行取締,才漸漸消失、轉型。

說到那個時期的江戶,可是人口超過100萬的世界級大規模都市。前面也提到,當時的江戶人口大都是單身男性,握壽司成為當時銳不可當的超人氣單身貴族餐點,而且,對於當時的江戶人而言,握壽司類似於輕食、點心,這股風氣也一直延續到昭和時代。

當時的握壽司,是將在江戶前捕獲的新鮮漁獲,快速處理乾淨後,搭配用醋及鹽調味過的壽司飯捏製,完成後的壽司大小,卻是現在的兩到三倍,差不多就跟飯糰一樣大,因此需要切成小塊食用,也因為魚料都在江戶前捕獲,故也被稱為江戶前壽司。之後,隨著漁業工法與製冰技術的發展與流通,壽司也持續進化,以江戶(東京)為中心,有越來越多人開壽司店。

大正12年(1923年),因關東大地震的影響,原本集中在江戶(東京)的壽司職人們,輾轉至全國各地開枝散葉(其實就是返鄉就業),江戶前壽司就這樣傳至各地,進而受到全國民眾的支持。

據說在當年的顛峰期,日本共有300多家壽司店,然而到了昭和16年(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白米及魚貨都變成配給制,整個業界也有了極大改變。到了戰爭結束之時,已經有非常多店家逼不得已面臨倒閉。

戰後,日本對於餐飲店的規範也越來越嚴格,於是,有些無法經營壽司店的店主,會收下別人透過配給所得到的一人份白米(一合),加工製成壽司來販售,這種受託製作的模式,其實就是外帶壽司的概念。

當時,一合白米可以做成10貫壽司,並以此為單位進行販售,直到現今也仍維持著「一人份壽司就是10貫」的不成文規定。到了昭和20年代(1945年),戰後經濟成長,壽司店也逐漸發展成社交場所,也是在這個時期,奠定了日後高級壽司店的風格:在櫃臺設置可視的冷藏櫃、壽司職人會一邊捏壽司一邊與客人聊天。

稍微總結一下吧。

被當成保存食品的壽司,與被當成速食的快壽司,兩者類型可說是完全不同。而現代人坐在壽司店的櫃臺前品嘗壽司的模式,就是從快壽司流傳而來。

關於壽司的語源,也有幾種說法。

第一種,因為壽司的調味中有「酸」,酸的日文形容詞終止形是「すし」(SUSHI),故稱為すし;第二種,因為做壽司會用到醋飯,日文是「すめし」(SUMESHI),取其頭尾的發音就成了すし。

雖然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思考一下名詞起源,也能激發起好奇心。另外,壽司的讀音是すし(SUSHI),但漢字寫法居然有三種!分別是壽司(寿司)、鮨、鮓。(本書為求方便閱讀,故統一使用壽司表示。)

1.鮓:常用在「熟鮓」單字上,原意是指將魚肉用鹽或糠醃製過後,放入發酵的米飯之中醃漬製成的保存食品。

2.鮨:與鮓一樣,都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有在使用的漢字。鮨,在中文的意思是指魚醬。

3.壽司:從江戶時代才開始使用的寫法。有一個說法是,「源自於祝賀喜事的『壽詞』的『壽』字」;也有另一個說法是,「『司』在日文裡有掌管、掌控的意思,因此『壽司』這個寫法就很吉利,代表吃了壽司以後就能掌握幸福。」

不論哪一種寫法,都象徵著「壽司」在日本深刻且悠久的歷史。

壽司只要新鮮就會好吃,是錯誤的想法。除了新鮮之外,更需運用許多技術。(圖片來源/大是文化)

壽司只要新鮮就會好吃,是錯誤的想法。除了新鮮之外,更需運用許多技術。(圖片來源/大是文化)

除了食材新鮮度,更重視技術

「沒想到現代握壽司的前身,竟然是以保存為目的的發酵食品!」、「男性就算只有一個人也可以輕鬆消費、站著快速吃掉,這根本就是現代的速食嘛!」回顧壽司的發展歷史,重新認識了壽司的淵源,想必就連多數日本人也會大呼驚奇吧。然而,我們對於壽司這門學問,其實還存在著一些誤解。

你是否也覺得,壽司的美味與否,僅取決於食材的新鮮度呢?食材的新鮮度固然很重要,卻不是唯一關鍵,因為壽司可不是只要把買回來的魚貨切成小塊,再跟醋飯捏在一起就好這麼膚淺的料理。光是處理食材,就需要耗費莫大的時間與心思,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情。

要將業界幕後的訊息公開,簡直就像公開魔術師的技巧一般野蠻,請恕我只能點到為止。貝類要去掉殼之後再取下貝柱、裙邊、內臟等;有些魚必須用適宜的溫度熟成,有些則是片開之後撒鹽,然後用醋或昆布包起來;或是放入自家製不外傳的機密醬汁醃漬。這些處理作業都需要精準的掌控熟成時間,且非常依賴長年累積下來的經驗。還有,炙燒也是一門不容小覷的技術,火候大小的調節、炙燒程度的拿捏等都需要非常纖細的直覺判斷。

有一種說法是,壽司配料的美味程度,取決於如何巧妙又適當的去除海鮮食材的含水量。在追求食材本身的新鮮度之餘,控制食材水分含量,更是影響壽司美味的重要關鍵。總而言之,壽司就是職人技術的結晶。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