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部落發展的形式多元,時下許多原住民族新世代以自己所學規劃結合部落資源,迸發出不少火花。

注入新能量 未來的部落樣貌

2022/01/13

LINE分享 FB分享

隨著愈來愈多年輕人返回部落,無論傳承手藝、復育農作物、保育山林動物、建置知識資料庫等,都是部落新樣貌的展現。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原住民族文化教育暨生計發展中心主任邱韻芳說,近年來見到不少原住民族青年不只「說」和「記錄」文化,更努力地去實踐,讓她對部落的未來充滿期待。

擔任高山嚮導同時從事文學創作的作家乜寇.索克魯曼,對於部落的未來更抱持著一個夢想,就是讓家鄉望鄉部落的高山產業國際化,創造更多商機和就業機會。

「中平部落是一個很小的部落,發展速度非常緩慢。」布農族作家沙力浪則認為,部落的發展不一定需要有很大的改變,好比他的家鄉中平部落,就是一個步調緩慢,卻非常適合生活的地方。部落邁向未來,各有發展的步調。

邱韻芳以人類學專業長期觀察臺灣部落發展,對年輕世代的多元傳承充滿期待。

青年返鄉 注入新力量

在唸人類學前,邱韻芳曾有三年時間參與原住民族紀錄片拍攝。進入大學任教後,因擔任原專班主任以及執行原民會的部落營造計畫,與部落的接觸更見頻繁。「和十年前相較,現在的部落增加很多機會,也有愈來愈多年輕人願意返回部落。」這些年來,邱韻芳看見部落有很多改變,除了返鄉青年增加之外,青年組織也愈來愈多。而除了傳統的青年會,還有許多非傳統的青年組織,他們相互啟發、彼此串聯,凝聚出一股力量,為部落帶來許多活力。

「回部落最主要是為了陪伴媽媽,同時也希望能夠保留部落老人家的語言。」沙力浪提起六年前返回部落的原因。現在的他,成立了獨立出版工作室,寫作之餘更積極推廣族語。

沙力浪表示,中平部落現在的樣貌和小時候的記憶相差無幾,幾乎沒有什麼改變,但也認為部落不見得需要有很大的發展,記錄和保留即將消失的部落文化,才是現階段更重要的一件事。

沙力浪(二排左六)成立「一串小米族語獨立出版工作室」,致力於推廣族語。

乜寇.索克魯曼身為布農族巒社群人,則早在青少年時期便投入登山協作、高山嚮導的工作。他的夢想是把部落的高山產業國際化,希望不久之後的未來能夠回到部落,與志同道合的夥伴組一個聯盟,一起將望鄉部落打造為山友之家,為登山客服務。「布農族擁有先天的體格優勢,具備優異的負重能力,從小培養布農族的孩子應該很有作為。」乜寇說,例如高中生可以在寒假打工賺取學費,同時認識山林,以後送到國外受訓,未來能擔任高山嚮導,中年之後也可在家鄉創業、開民宿,為國內外山友提供接駁、住宿、餐飲、登山等服務,結合原住民族山林知識與商業模式運作,十分有發展性。

乜寇(左)多年投入登山協作與嚮導工作,希望能藉此帶動部落產業發展。

以一己之長 帶來改變

「無論你走到哪裡、走得多遠,部落永遠是可以讓你充電的地方。」沙力浪說出心中對部落的未來想像。這些年來,因為政府推動相關部落營造或文化相關計畫,讓許多人紛紛返回部落。

沙力浪看見很多年輕人希望回饋部落的決心,他們以部落為起點,結合周邊鄉鎮,透過多方面的合作,讓「部落發展」的視野和想法變得更多元,眼界不再僅限於自己的部落。

部落發展的形式多元,時下許多原住民族新世代以自己所學規劃結合部落資源,迸發出不少火花。

「不一定要回到部落,才能夠幫助部落。」沙力浪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規劃和方向,返回部落應該要有詳細的計畫,而不是外在的壓力。身處在數位科技發達的時代,年輕人就算在城市裡也可以運用自己的專長,協助部落做好許多事情。

邱韻芳也看見許多年輕人非常有想法,執行計畫卻不被計畫框架所束縛,而是更深入地去學習、實踐傳統,讓她對部落的未來充滿期待,而且深具信心。「愈來愈多的原住民族青年會去種植小米、學習織布,或走入山林。」他們身體力行,傳承祖先古老的智慧,除了復振傳統作物與技藝之外,也有年輕人學習傳統祭儀、巫師文化傳承等。

暨大原住民族學生跟著族人一起回布農族卓社群的舊部落─補藤社,學習採藤。

「文化是一種底氣,愈了解原住民族的文化,就會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邱韻芳說,不要讓原住民族的身分變成一種限制的框架,建議原住民族青少年無論是否身處部落,可以多多關注部落事務、與部落維持良好互動,進而找到自己有興趣的議題,全心投入。如此積累之下,自然而然會對部落與文化愈來愈熟悉,進而延伸至不同領域,憑藉著自己的力量,為繽紛多元的原住民族文化再添新面貌,部落走向更精采的未來。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5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