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人禍威脅下的世界遺產
2020/01/16
- 文字 / 傅朝卿
二○一九年四月十五日傍晚六時五十分,巴黎聖母院閣樓冒出火花,火勢延燒整個木造屋架,尖塔屋頂完全坍塌,熊熊烈火成為百年來巴黎最怵目驚心的一天,火勢直到隔晨才被控制!同年十月三十一日凌晨兩點四十分,祝融再度降臨琉球首里城,火舌飛竄宮殿,木材燃燒的聲音,宛如夜裡淒厲哭聲,驚醒琉球人。延燒數小時後,包括正殿等七棟建築,全數夷為平地。
這兩處震驚世界,攻占媒體版面的災難現場,都是「世界遺產」。前者在一九九一年被納入「巴黎塞納河兩岸」世遺名單,後者於二○○○年以「琉球王國相關遺址」榮登文化遺產桂冠。
自然文化相輔相成
「世界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根源於一九七二年十一月通過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由「世界遺產委員會」推動之世界級文化保存與自然保育成果。
據《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之精神,地球上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都是先人所留,是人類所共有,應保護以傳後人。該條約也認定自然與文化遺產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因而制定一個外圓內方彼此相連圖案的標誌;方形代表人造物,圓形代表自然,也有保護地球的寓意,兩者相連,代表自然與文化的結合。由於名列世界遺產,文化聲望可獲提升,每一個公約締約國家無不卯足全力爭取。
在人類歷史中,天災經常是文化遺產致命天敵。伊朗巴姆古城(Bam)於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晨遭規模六・六級地震襲擊,死傷數萬,重創許多珍貴建築遺產,世遺委員會隨即於翌年政策性將其列名世界遺產,進行保護。
天災外,人禍更是文化遺產的無情殺手。二○○○年三月,信奉伊斯蘭教的塔利班政權摧毀阿富汗巴米揚山谷(Bamiyan Valley)兩尊全身佛像,震駭佛教界,更轟動全世界,世遺委員會即時於二○○三年將整座河谷以文化景觀列名。
捍衛人類遺產戰士
世界遺產制度在經費及技術上雙重支援,成為捍衛人類文化遺產之戰士。為彌補人類歷史的不可逆性,世遺委員會甚至在一九八○年列名曾全毀於戰亂且大量重建的波蘭華沙歷史中心。一九九○年代毀於戰火的波士尼亞莫斯塔爾(Mostar)舊城與和城中心舊橋地區,也因二○○五年列名,獲得重建機會。世界文化遺產原則上並不鼓勵臆測性重建,但對天災人禍引發的文化浩劫,卻存有憐憫之心。
世界文化遺產,或為城鎮歷史中心、建築群或一座建築,亦能是面積較大的文化景觀或遺址。無論規模大小,都是人類文明與文化結晶,涵蓋各文明與族群重要關鍵時刻,類型上更跨越各種機能與空間或構造。世界文化遺產不只是歷史發展的載體,背後的人文本質,更是了解世界文明與文化的媒介。讓我們一起走入世界文化遺產懷抱,遨翔在穿越時空的文化場域。